簡介:
昨天探訪的「該撒利亞」1(Caesarea)是一座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古城,現屬以色列,居特拉維夫和海法之間,毗鄰哈代拉。大希律王在位期間,大力建設此城,並改其名為該撒利亞,意為「羅馬皇帝之城」,以向羅馬示好。前22年在此營修深水人工港,並配以神廟、市場、大燈塔等市政設施,力圖將此城打造為地中海貿易重鎮。
今天到訪的是班尼亞斯(Banias)在耶穌時期被命名為「該撒尼亞腓立比」(Caesarea Philippi),是由大希律之子、分封的王希律腓力為尊崇羅馬皇帝凱撒奧古士督(Augustus)所興建(路3:1)。位於加利利海北邊40公里、黑門山麓、戈蘭高地以北,在約但河四大源頭之一的班尼亞斯河(Banias Springs)之發源地附近。這個地方曾被命名為Panias(潘尼亞斯),是因為此地居民膜拜希臘神祇Pan「潘」而命名。這城市異教廟宇林立,除了敬拜「潘」神的,還有給凱撒和其他神祗的廟宇或神龕(Echo,Hermes)。
在這些神廟以上的懸崖被稱為「神祗之石」(Rock of the Gods),位於中間是一個巨大的洞穴,在19世紀的地震發生以前,其中有水不斷的流出來。這個洞穴被稱為「陰間之門」(Gates of Hades),因為人們相信巴力(Baal)會由此進入陰間的地下世界。
閱讀經文:
馬太福音16:13-21;哥林多前書15:50-58
信念分享:
耶穌故意在這異教神廟林立的地方問門徒自己的身份,就是想門徒知道真正的神並不是凱撒(該撒)、「潘」或其他異教的神祗而是祂自己。彼得承認耶穌為基督,這認信成為了教會的基礎,因為基督是教會的頭和救主(弗5:23;西1:18、24)。
在太16:18中和合本譯作陰間的「權柄」的原文是「門」,英文聖經翻譯作”gates of Hades”(NRSV, NIV, NASB)。當耶穌在該撒利亞腓立比提及「陰間的門」時,是在暗指在這裡敬拜「潘」神的巨大山洞,因為當時的人均相信那山洞能直通陰間。耶穌指出他藉彼得、使徒和先知們所建立的教會(弗2:20),能戰勝「陰間的門」(gates of Hades)。很多人認為這是指陰間的力量不能勝過教會(中譯作「權柄」),但事實上「門」(Gates)並不是用作攻擊的武器,反倒是用作防禦之用。所以,耶穌是指教會不是被動的不會被陰間的力量所勝過,而是主動的攻擊陰間的要塞,破壞「陰間的門」。自古沒有人能將死亡的人將陰間帶回來,但耶穌所建立的教會,就是要救人脫離死亡。祂說這番話時雖然快要經歷受苦並釘在十字架上死亡,但祂也快要復活並戰勝死亡(太16:21)!
思考問題:
- 試藉著思考死亡去反省現時自己對生命的先後次序是否排得合適
- 你懼怕死亡嗎?因著復活的應許,你對死亡會否有不一樣的態度?
- 死亡是人最大的敵人,但我們所擁有的是一個能戰勝死亡的福音,我可以如何把握機會將這傳給身邊的人?
- 新約聖經里有幾處提及該撒利亞,使徒行傳8:40;9:30;10:1-11:18;18:22;23:23-26: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