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拿撒勒的Mount Precipice(懸崖 “a very steep cliff"),因有本地傳說耶穌被拿撒勒人棄絕後(路4:16-30)於這裡一躍到9公里以外的他泊山(Mount Tabor)而被人叫作「跳崖山」(Mount of Leaping)。很多人相信這裡就是拿撒勒人想將耶穌推下崖的地方(路4:29-30)。在2009年天主教教宗本督十六世曾在此山北面舉行了一個容納4萬人的戶外彌撒。但也有人對此有所質疑,因為此山離拿撒勒市中心有2公里,好像是比路加的描述要遠得多,所以也有人提出在古拿撒勒北面的斜坡,即現今的拿撒勒教會的所在地才是當年群眾想推耶穌下去的地方。
閱讀經文:
路加福音4:16-30;馬太福音13:54-58;馬可福音6:1-6;以賽亞書61:1-2
信念分享:
耶穌在拿撒勒的會堂坐在摩西的位上(路4:20,太23:2),按規矩拿起聖經讀出舊約以賽亞書61:1-2的經文指出祂自己就那要來的彌賽亞(基督或受膏者的意思)。他本鄉的人本來對此反應極好(路4:20-22),眾人都稱讚他並感到希奇。畢竟舊約預言的君王竟然是出自他們的鄉鎮真是令人覺得與有榮焉,何況耶穌引用的經文提到的盡是神藉彌賽亞給予人的恩典,如此的恩言豈有不喜歡之理?但在他們沾沾自喜之時,耶穌話鋒一轉,提出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並且用古時北國以色列的先知以利亞、以利沙的例子說明這事實,變相是將他們和當時犯罪不悔改的北國以色列人作比較。當群眾聽懂耶穌的意思和挑戰,頓時滿口讚美變作怒氣滿胸,甚至將耶穌帶到山崖想要將他推下去。
每個人都喜歡別人欣賞自己、讚賞自己,我們都喜歡走近一些會肯定自己的人。但耶穌沒有因為怕不受歡迎而退縮,也沒有因為想吸納支持者而只是說一些中聽的話。耶穌的來臨確實帶出神赦罪、悅納人的福音,但隨同「天國近了」的訊息是「你們應當悔改!」1。神是首先接納了人才著人悔改,就像祂先拯救以色列人才頒佈律法;耶穌先醫治人、赦免人才著人不要再犯罪。神的恩典應當推動人作出改變而不是只叫人自我感覺良好。
思考問題:
- 試將拿撒勒人聽到恩典與挑戰的反應作一對比,從中你學到什麼?
- 在你身邊的人是否只會向你說「恩言」?你對別人的挑戰會否有很大的反應?
- 你身邊有沒有弟兄姊妹會對你說出一些「逆耳」的「忠言」?你有否為此心存感謝?有否努力建立一些這樣的關係?
- 你會像耶穌一樣不怕得失別人而講出真相?有沒有用愛心提醒你所關心的門徒、家人甚至外面的朋友?他們不只需要知道神的恩典,也需要知道神所期望的悔改。
- 太3:2;4:17;11:20-21;可1:4、15;6:12;路3:3、8;5:32、13:5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