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將提供有關《以斯帖記》的研經資料,沒有註明出處的是筆者的註釋,並會不時作出更新:(最後更新日期:2018年9月20日)

以斯帖記記整卷書的簡介(來源:The Bible Project)

以斯帖記大綱(有中文字幕):

以斯帖記背景資料:


(圖片來源:BiblePoint)

第一章

1:1
《中文NET》
以斯帖記在英文聖經被編排在同屬歷史書的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之後,但在希伯來文聖經中它卻是屬五卷短書(稱為Megillot)之一,同被編排在聖經之末。此書之被列入正典亦曾受到舊猶太派及早期基督教的質疑。它是舊約中五卷書曾被認為是antilegomena(即「被反對」的書)之一。這是因為以斯帖記完全沒有直接提及神。有人質疑一卷沒有提及神的書是否可以被認定是聖言。然而,雖然以斯帖記完全沒有提及神,但讀此書必然會領悟會到神的大能,在暗中保護及拯救祂自己的子民脫離危險甚或遭至滅亡。本書的作者可能是故意不提及神作為他獨特的寫作風格。

波斯帝國的版圖非常龐大。亞哈隨魯王(薛西Xerxes帝國)時代將之分為127省顯然是為了方便管治的原故。

1:2
《中文NET》
書珊城是波斯帝國的其中一個首府;其他還有Ecbatana,Babylon,及Persepolis。部份原因可能是天氣太炎熱,波斯的國王只是在冬天留在書珊城。

「城堡」原文作birah;可指堡壘宮殿或廟。本處可能是「碉堡」。參KJV作「皇宮」;NAB作「堡壘」;NASB作首都;NLT作「堅寨」。

1:3
《中文NET》
亞哈隨魯(薛西Xerxes)在位第三年即是公元前483年。

以斯帖記重覆地用「波斯瑪代」(一章14,18,19)。但以理書中的次序是「瑪代波斯」,指明瑪代歷史的興盛時期。

這裏記載的宴會來賓的數目和時日雖然比任何標準的宴會龐大,在古代歷史上卻並非是史無前例。 C.A. Moore 記載一個15,000人的波斯宴會和一個69,574賓客的敍利亞宴會。(Esther〔AB〕,6)

1:4
《中文NET》
希伯來原文沒有指出為何他要如此誇耀他的豐富和威嚴。根據舊約希臘文是「婚宴的日子」,可能是國王的婚禮。但一些學者卻指出緊随着這個盛大宴會,在亞達薛西王(即亞哈隨魯王)便出兵攻打希臘。這宴會的作用有可能是出兵前在軍事上的激勵。

1:9
這是其中之一聖經記載和經外資料有衝突的地方。有些學者傾向將經外資料看得比聖經記載重很多(即使可能只有一處的經外資料,但舊約卻留存多很多的抄本或譯本)。筆者認為聖經有很多原本沒有經外資料支持的地方也不斷被後來發現所確定,事實上應該給予多些空間等待更多的證據出現。而且這裡一個皇后的名字看不出原作者為何要為此杜譔,也不影響整本書的內容和訊息。
《中文NET》
以斯帖記說瓦實提Vashti是亞哈隨魯王的王后。但據希臘史書記載當時的王后名字是Amestric。瓦實提Vashti這名字沒有存在於聖經以外的歷史記載。很明顯地這两個女性不應混淆,但這年代的史書無法解釋聖經和聖經外的不同記載。

1:19
《中文NET》
希伯來文「王若以為美」是在近東方宮庭的尊君慣用祠。在以斯帖記出現多次

永不更改的律例 ,永不更改的瑪代波斯的律例,見以斯帖記8:8及但以理書6:8,12,15。

本章上文「王后」必與瓦實提的名字並用(1:9,11,12,15,16,17)。但這裏預期她將要被貶,「王后」的銜頭已被除掉。

1:22
《中文NET》
波斯帝國龐大的領土採用亞拉伯文作為外交及政府的官方語文。國內受過教育的人都對這語文有相當的認識。但在22節中說明要用各族方言,不是單用亞拉伯文,目的是要這王命使絕大多數的人民都能明白。

第二章

2:5
《中文NET》
末底改是巴比倫朝代的一個異教名字。在那時代多數猶太人可能有两個名字,一個是俗稱,另一個專用在猶大社團。末底改的猶大名字不見於經文。

2:6
《中文NET》
又名約雅斤 Jehoiachin。近代英譯本如NIV,NVC,TEV,NLT採用的約雅斤。

2:7
《中文NET》
「哈大沙」Hadassah是猶大名字,可能是桃金孃Myrtle之意。「以斯帖」Esther可能出自波斯文的「星」;但有學者認為本名出自巴比倫女神「伊施他爾」Ishtar。以斯帖不是唯一的聖經人物有不同的名字。但以理(伯提沙撒)和他的三友哈拿尼亞(沙得拉)米沙利(米煞),亞撒利亞(亞伯尼歌)都在被擄之地加以別名。

原文to’ar’「形狀,身裁」。見創29:17;申21:11;撒上25:3;BDB1061。參TEV「身裁美好」。

2:19
《中文NET》
末底改可以坐在朝門說明他是個在高位的政府官員。朝門是決定重要事情的地方。因為他的職位,使他有機會得悉害王的陰謀,雖然作者沒有提供末底改怎樣得悉這陰謀的詳情。

第三章

3:1
《中文NET》
這裡沒有提及為何要擢升哈曼;這與2:19-23末底改救王一命沒有被留意,構成一個強列的對比 ——— 極具諷刺性。

3:2
《中文NET》
這裏沒有說明沒底改不跪不拜哈曼的理由。猶太人並非因為可能違反十誡的第二誡而作為拒絕跪拜的原則。聖經多處記載他們對有權勢的人俯伏下拜(例如 撒上24:8; 撒下14:4; 王上1:16)。可能這裏的問題是因為哈曼是亞瑪力人的後代,而亞瑪力人曾在多年前襲擊以色列人(參考 出17:8-16; 撒上15:17-20; 申25:17-19)。

《新譯研讀本》
末底改不跪。末底改拒絕向哈曼下跪的原因不明,因為猶大人並不認為向國王(撒上24:8;撒下18:28)及其他人物(創23:7,33:3;王下2:15)下跪是觸犯了十誡的第一和第二誡(出20:3-6)。然而,若哈曼和末底改被視為代表著亞瑪力人和以色列人的世代敵對關係(便雅憫人與亞甲族的仇敵關係;撒上15:7-9),那麼末底改因為「他自己是猶大人」而拒絕向世仇下跪的做法(4節),就變得不難理解,甚至是值得稱讚的—下跪會被視為默認亞甲族的罪行。這亦解釋了為何哈曼只為了末底改的無禮,就要迫切地向整個猶大民族報復(6節)。

3:7
《中文NET》
這是主前474年。第一月到第十二月,指出這滅絕的主意從決定至執行歷時一年之久。

6 希臘文譯本加載「因為要在一日之內滅絕末底改的族人,掣籤擇定那月的第十四日。」NAB加入七十士本此句。

3:9
《中文NET》
一萬他連得是一個龐大的數目。哈曼捐出的款項是相等於每年國庫收入的三份之二(史家Herodotus, Histories 3.95)。毫無疑問這龐大數目主要是預期會從滅絕猶太人而得。這數目也反影了當時猶太人在亞哈隨魯王時代的經濟地位。

第四章

4:3
《中文NET》
雖然這裏沒有提及禱告,但在這大難將臨的時刻,不向神懇求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正如在以斯帖記其他章節,作者故意將信仰的活動留在背景之中。

4:14
「別處得拯救」是指什麼?雖然本卷書從沒有提及神,但從末底改指出以斯帖得了王后的位分可能正是為現今的機會,可見他想的不只是透過以斯帖解決這危難,他要求她去想背後有神的帶領。

4:16
猶太人的禁食當然是宗教本質的。作者巧妙地將書中人物和神的關係淡化。

第五章

5:3
「國的一半」:明顯這是誇張的戲話(還有5:6;參可6:23),所以以斯帖也沒有當真,仍是慎重觀察情勢才向王提出要求。

5:6
《中文NET》
就是國的一半 。毫無疑問這當然是誇張的話。在新約馬可福音6:23也有類似的情況,記載希律答應希羅底的女兒國的一半。在那件事中,她只求要施洗約翰的頭,比求國的一半相差甚遠。

5:11
《中文NET》
根據以斯帖記9:10,哈曼有十個兒子。

5:14
《中文NET》
希伯來原文是「五十肘」。照標準長度一肘等於18吋(45cm),應等於(22.5公尺) (75英尺),這木架可算是高得驚人;有可能這高度包括木架下的平台或山丘,如此木架本身可能小得多。

第六章

6:1
「以斯帖在明天的延席中能否成功求王解除仇人哈曼對猶太人的屠殺威脅呢?」- 這是先前篇幅所勾起讀者的提問。但在這緊張關頭的前一晚,「剛好」王睡不著覺、「剛好」王這時想叫人念歷史書給他、也「剛好」念到有關末底改救他的一段、也「剛好」在哈曼想求王殺害末底改之前(6:4)。作者即使沒有明言神在當中的作為,這些描述卻讓讀者自己能惴摩得到。

《中文NET》
希伯來原文「王的睡覺跑掉了。」 七十士譯本則把這呆板的原文譯為 “上主把王的睡覺拿走了。” 雖然希伯來原文也暗示神對這事情的介入,希臘譯本比希伯來原文更明白這句子的明顯神學意義。本事件對後來哈曼詭計的逆轉有關鍵性的效果,讀者不難看出這偶然事件背後的不偶然。

6:10
試想若果王沒有被提起末底改曾救他的事,可能他已答應了哈曼殺害末底改的陰謀了。但最後哈曼連提出的機會也沒有。

6:13
為何哈曼的妻子及謀士會以末底改為猶太人為他不能勝過的理由?這裡暗示了他們也相信猶太人能得到神超自然的保守。及後他會親自體會箴言1:11-19的教訓。

第七章

7:2
亞哈隨魯(薛西)王第三次發出此豪語。參5:3、5:6的註釋。

7:4
《中文NET》
被動詞的使用是不肯定及不指責王在這殺戮猶太人的事件中的角色。

7:6
哈曼兩次被邀請赴宴,王三次著以斯帖提出賞賜,最終揭曉的是哈曼的陰謀和以斯帖的計策將整件事翻盤,就如劇力萬鈞的戲劇一般。

7:7
憤怒的王會作何事在本書一開始也描述了(1:12)。
《中文NET》
一個要殺絕猶太人的人,現在要求一個猶太人饒命,是相當大的諷刺

7:9
「剛好」王的重臣知道哈曼的陰謀,是他自己四處張揚還是這哈波拿與哈曼有過節而趁機謀害?但哈曼連解釋的機會也沒有便自食其果。
《中文NET》
哈波拿Harbona是1:10王打發七個太監去召王后瓦實提的其中一個。

若你有其他有關聖經或信仰的問題,可按這裡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