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CFFA18-33B2-409D-8352-12A4850F522D

簡介

《創世記》是聖經中「摩西五經」的首卷,也是最引人入勝的書卷。因為它論說宇宙的起源,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很多信徒和非信徒第一次接觸聖經也是從《創世記》開始。問題是《創世記》的焦點是否真的關乎創世的事?因為有關所謂創世(一章)及史前的記載也只佔了這卷書五十章中的首十一章,餘下的均是記載以色列人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及約瑟(十三章)的敍事。《創世記》(Genesis)這個名稱來自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意思是「起源」、「源頭」、「創造」等。但希伯來文聖經的書名則只是根據這卷書起首的字定為《起初》。

另一方面,科學的發展一日千里,過去數百年科學家透過不斷的觀察、研究與探索,開始對宇宙和生物的起源有更深的認識。但現代科學證據與一般人解讀創世記記述之間出現了明顯的矛盾,導至很多人覺得科學和信仰是對立的。一些接受這些科學證據的人更因此而將聖經視為不可信的古老典藉。基督徒中亦有人因為這些信仰和科學的矛盾因而對神產生懷疑。同時,另有一些基督徒本著對神和聖經的信心而堅決否定進化論及其他現代科學的証據以追求與經文的和諧。本文將指出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創世記的記載將無可避免的與現代科學的證據產生極大的矛盾。筆者亦會介紹過去不同學者嘗試協調科學與聖經的數種模型及其弊病。最後,本文嘗試以「神導進化論」這個模型去讓信徒明白科學和聖經的信仰並不對立,反之可以相互補足。聖經是「神的話語」幫人歸向創造者,科學則是用來解釋「神的世界」並祂創造的方法(編按:「進化論」是華人社會比較常用對英文Evolution的翻譯,但其實「演化論」是比較準確的用字,但這篇文章沿用在華人社會較常聽到「進化論」一詞)。

創世記1-11章為真實歷史?

筆者與很多基督徒一樣,深信聖經是神的話語與默示。但當我們嘗試用現代人的眼光,將創世記1-2章視為宇宙和生命起源的真實歷史記錄時,不難發現種種與現代科學證據之間的矛盾。例如:創世記記述神在六天裡創造了天地萬物,而地球及植物是在太陽之前被造1、神在第一天造光但太陽卻在第四天才造成等等2。 但科學界一致認為宇宙的年齡約為一百三十七億年3,地球的年齡約為四十五億年,而地球是晚於太陽誕生的4。除了宇宙和地球年齡與創世記字面記錄的巨大分歧外,更大的矛盾在於生物起源的問題。按字面去理解,創世記描述生物是分別獨立的被造並且各從其類、互不關連;鳥類是先於陸上的動物被造的;宇宙、地球與人類及其他生物都是同時被造等。創世記的這些觀點明顯與現今科學界所公認的物種起源的解釋-達爾文的《進化論》大大不同。根據《進化論》,所有物種皆來自共同祖先(Common Descent)進化而成,而化石與遺傳證據亦顯示陸上動物遠早於鳥類出現;而人類則只是在十六萬年前才出現,比起其他動物晚得多。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組有98%的相似,在六百萬年前有著共同的祖先。根據很多人類基因組內的証據顯示,現代人並不是從一對夫婦(亞當、夏娃)而是由約一萬人的族群繁衍下來。所有現代人都源自於同一個遠古女智人,基因考古科學家稱她為粒線體夏娃(Mitochondrial Eve);所有現代人的Y-DNA也都是源自於同一個遠古男智人,基因考古科學家稱他為Y染色體亞當(Y-chromosomal Adam),但根據分子基因時鐘估算人類基因變異的起源年代,粒線體夏娃大約在16萬年前生存在非洲,Y染色體亞當大約在6萬年前生存在非洲。也就是說,人類的父系先祖較晚自非洲分離出現。

面對這些矛盾,十九世紀以來基督教與天主教就興起了不同的模型去試圖回應當時的科學證據。當中包括了「年輕地球創造論」5、「年長地球創造論」6和「智慧設計論」7等。下文將簡介這些模型並指出其弊病,再提出生物進化的確實証據以及介紹「神導進化論」這將聖經與科學結合的模型。

「年輕地球創造論」

「年輕地球創造論」提倡完全按照字面的去解讀創世記。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神以超自然的方式在短時間裡從無到有的創造。這模型所面對的困難是完全違反所有現有的科學證據。因為按這模型對經文的分析,依創世記的家譜去計算地球只有數千年至一萬年的年齡(實為45億年);地質學的研究亦認定沒有發生過全球性洪水的記錄等;且在人類出現以前已有大量生物絕種而並非始於人類墮落之後。這模型嘗試以神蹟去解說這些矛盾,認為神從無到有的創造現在的地球的模樣並當中的歲月痕跡。但這觀點會使神淪為欺騙者,故意將年老的宇宙、地球的「假象」、化石留下愚弄世人,這種想法實不可取8

「年老地球創造論」

「年老地球創造論」主要也是按照字面的去解讀創世記,但同時亦透過一些特別的釋經方法去讓經文符合現代科學的觀點9。其中一種觀點是將六日創造中的「日」理解為一段很長的時期而並不是廿四小時的一天。另一觀點則提出創世記1:1與1:2中間實在有一個巨大的「時間鴻溝」10,其後六天的「創造」實為「再創造」。這兩種觀點都是為了要符合地球古老的地質年齡而發展出來。為了証明創世記符合科學,有些人更提倡「大爆炸論」其實已在創世記1:1暗示了。筆者認為這種忽略經文的上文下理並當代讀者背景(古以色列人)的釋經方法並不可取,我們不需要硬將現代科學的元素加進經文裡,而歷代的猶太拉比或聖經學者也不曾在釋經時得出這樣的科學發現。如果神真是有意將現代科學的發現放在創世記內,那些歷代不斷抄寫舊約的文士或翻譯聖經的人理應是最早發現這些科學理論(如「大爆炸論」)的人,為何要到數千年後才被其他人發現呢?最後,這理論仍很難解釋生物「各從其類」而非出於「共同先祖」這明顯的分歧。

「智慧設計論」

「智慧設計論」主張一些物理、生物現象或生物的特徵的複雜性引証了「設計者」的存在,並以此作為反駁《進化論》「天擇」(Natural Selection)的論據。這理論沒有說明這「設計者」究竟是誰?是神、外星人或是某種力量也沒有清晰的界定。筆者認為這種將未有科學解釋的「設計」作為對神的証明有嚴重的弊病,因為一旦這些科學解釋被發現,本來屬於神的位置就會被奪去。而隨著科學的進步可以預期屬於神的位置會被不斷的被收窄。而且,這想法亦限制了神只能以「超自然」的方式去創造,而不能透過自然的方式參於世界的運作11。更糟的是在自然界中除了可發現很多精妙的「設計」之外,我們亦能同時發現一些拙劣的「設計」。另外,有一些很精妙的「設計」是被用於生物間殘忍的虐殺上甚至會危害人類。讓這些「設計」也歸在神的賬上可能更會有損人對神的信心12。另外,「智慧設計論」這模型只嘗試否定《進化論》中「天擇」的機制,並將之換成「填補空隙的神」(God of the gaps),但並沒有提供對經文字面矛盾的解讀指引。

生物進化的真確性

以上模型最大的共通點是反對《進化論》的立場,認為它為沒有充份證據的臆測甚至是科學界為了將神趕出去的陰謀13。但實情是這些理論對《進化論》的批評如「化石中的缺環」、「遺傳學已否定了《進化論》」14等論據均屬於過時的資料。在《進化論》發表後的百多年間,化石記錄、生物地理學、比較解剖學、胚胎學、生理學、遺傳學15等不同學科的研究均已有充份的證據去支持《進化論》中所提及生物進化、共同祖先的真確性。它的証據亦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我們常常從新聞報導中聽到的有關病毒變種(如H5N1)、抗藥性就是証明。著名遺傳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杜布贊斯基(Theodosius Dubzhansky)更有一句名言:「如果不按照進化思想思考問題,生物學的一切將無法理解。」可以說《進化論》所提出的物種起源與生物進化已是鐵一般的事實16,問題是面對這些證據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前述的模型強迫受過高等教育(現代生物科學或醫學)的知識分子一是放棄相信聖經的記載,一是放棄生物進化的事實,這是十分可悲的情況。面對日益增加的生物進化的證據,這些將聖經與科學形成對立的模型終會強迫那些追求理智上一致的知識份子拋棄信仰。

筆者與很多接受進化論的科學家均相信無論神是藉著自然或超自然的方法,祂始終為宇宙的創造者17。詩篇139:13-16記載大衛為受造的奇妙稱謝神。在今時今日,雖然我們清楚知道懷孕是個自然且科學能夠解釋的過程,但這「自然」的現象亦不減我們看到新生命誕生時所有的感動。我們一樣為著造物的奇妙而驚嘆。筆者認為既然科學證據已讓我們看到物種是由進化而來,實在不需要也不應否定它,因為世上的法則最終也是由神所制定。我們需要思想的是過去對創世記的理解是否正確?歷史上天主教會亦曾經因將一些經文18理解為對「地心說」的支持而逼迫當時提倡「日心說」的伽利略。直至「日心說」的證據不斷被發現,天主教會才默認這事實。但要差不多三百七十年才撤消當年對伽利略的指控19。到今天鮮有人因為看到這些經文而覺得聖經提倡的是「地心說」。因為我們不會將它們當作科學論述來看待,我們很自然的將它們視為「現象用語」或「修辭手法」去理解而不會去懷疑聖經的真實性。筆者將在下文提出另一進路去理解創世記的內容,以解決其與科學證據之間的矛盾。

「神導進化論」

筆者與神導進化論的提倡者20均相信「神的話語」(God’s Word)和「神的世界」(God’s World)都可以讓我們認識神的權能和神性,就如保羅在羅馬書1:20所說一般。科學和聖經並不對立反而是在不同的層面裡顯明真理。筆者認為聖經是神的話語,是神啟示自己予歷代信徒的重要經典,而其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屬靈上有關神、人、生命意義等各樣真理並將神藉基督的救贖計劃曉喻出來;它也提供門徒如何在世「行各樣的善事」的指引和教訓(提摩太後書3:16-17)。另一方面,科學研究則提供有關這物理世界背後運作的法則,讓人明白這宇宙是何等浩大,人類是何其渺小。就如著名的神學家、分子生物科學家麥格夫曾提出「對蛋糕的科學分析能提供其化學成份和維持其形態的物理力量。但科學的分析不能告訴人這個蛋糕是為慶祝生日而烘培出來的」21。換句話說,科學只能提供有關「如何」的答案,而不能提供「為何」的答案。神導進化論的支持者認為全能、全知的神當然能夠藉著一連串的神蹟去創造這個宇宙以及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但科學的證據讓人明白到這不是神創造時所使用的方法。筆者認為神既然看千年如一日,讓世界從無到有,讓星體及生物經過一百三十七億年的進化或演化也不足為奇。人類既可透過精密的分析與計算,發明出現代化的機器精準的完成某些事情,為何擁有無限智慧和權能的神不能一早設定某些法則讓世界演化成現在的樣子?和一般無神進化論支持者不同的是,神導進化論提倡聖經裡的神是整個進化過程的創始和維持者22,這不代表神要在進化過程中不斷進行神蹟般的干預,又或是即使神在過程中真有介入但祂亦不讓人能覺察得到。好像耶穌將水變作酒的神蹟中,也沒有人能從那些酒中找到神蹟的㾗跡23。神導進化論者認為任何的科學理論都不能証實或否定神的存在,因為神並不屬於物質世界的一部份,不可以被科學的方法所驗証24,而聖經亦不會提供任何科學的答案。人不能透過科學去認識神,唯有透過對聖經記載中的耶穌有信心才能25。筆者認為無神論者相信這廣闊複雜的宇宙是因為微乎其微的「偶然」機會下誕生所需要的信心可能比接受聖經中的神所要的更多。而且科學與大自然並不能解答很多有關生命的重要問題如「我是誰?我是否真的重要?我為何在這裡?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神導進化論一方面接受科學研究所確立的証據,另一方面亦反思過往對聖經特別是創世論1-11章的解讀。神導進化論者認為整本聖經的科學觀(包括生物,宇宙、歷史)都屬乎古代的,並沒有証據顯示與現代科學有任何一致之處。筆者認同神導進化論並不只是基於科學的証據,下文將透過分析創世記1-11章以指出以現代人的科學歷史觀去解讀聖經的謬誤。

創世記1-11章的當代解讀

聖經是神的話語,是神啟示自己予歷代信徒的重要經典。但與此同時聖經中每卷書都有其寫作目的和第一對象。希伯來傳統認為創世記的作者是摩西,但即使接受五經是較後期編輯的作品,寫作對象都是持有古代科學觀的古以色列人。正因為創世記的「第一」受眾是他們,而不是科學革命後的信徒,我們可以預期神會以當時受眾所理解的文化和風俗去傳達祂的信息。

以色列的先祖原先是在巴比倫的一帶生活並敬拜當地的神。當以色列人在埃及定居,生活了四百多年後,毫無疑問也深受埃及的文化所薰陶,當中包括對許多假神的崇拜26。即使以色列出埃及建立自己的國家時,周圍列國的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也甚大,最後更導至他們因偶像崇拜而被放逐。在十九世紀一些古代近東國家的文獻相繼被發現27,其中有很多是古時候近東國家的創世神話。學者研究後發現這些古代神話與創世記的第1-11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28。當中有巴比倫的創世故事(Enuma Elish), 蘇默洪水故事(Sumerian Flood),亞他哈實斯(Atrahasis)神靈造人的故事29, 基加密斯史詩(Epic of Gilgamesh)的洪水故事30等等。因著近年這些古代近東文獻的出土與翻譯,我們對於古代以色列人時期的人的宇宙觀增加了很多認識。這亦有助我們對創世記的記錄有新的了解。

筆者分析創世記1-2章的內容,發現有三大特色。第一,創世記1-2章所描寫的是古代近東而不是現代的宇宙觀。當中實沒有意圖要給予讀者現代科學的世界觀或解答科學上的問題。以創世記1:6中的一個希伯來字raqia31為例:這字原文應解作「穹蒼」32(firmament),在當代的意思是指天空中一個拱型、堅硬的分隔,支撐著上面的海洋,而眾星體也是固定在其上33。當穹蒼的門打開時,穹蒼以上的水就落下造成下雨(創世記7:11)。這觀念當然與現今的科學理解相違。但在那個僅透過肉眼觀察的時代,有這樣的天文觀念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他們看見下雨就推斷天上面儲有水,而星體和水不致跌下則必須有堅硬的「穹蒼」托著。肉眼看見太陽由東到西是呈拱型的線路行走,所以「穹蒼」理所當然是呈拱型的。70BC4FFD-2713-4A6B-B4CE-6ABC242CBFF5那時候的人甚至相信只要他們走到世界的盡頭便可以摸得著穹蒼34,在科學探索未發展的情形下,十六世紀的馬丁路德在解讀創世記時仍然相信這堅硬的「穹蒼」的存在350AD299BA-F8A9-4526-996A-3B2ADB750FA6過往我們不覺得創世記有這些古老、不實的天文概念,是因為近代的一些聖經譯本不知是否為了和現今科學觀念吻合而淡化了raqia一字的原意,令人難以察覺這與現代科學的明顯的矛盾36。由此推之,創世記記載的根據古以色列人當代的世界觀,和今時今日的宇宙觀完全沒有關係。現代科學觀是由十七世紀以後才漸漸被建立,所以如果嘗試以現代科學的角度去看創世記是硬將我們的文化讀進經文裡面(eisogesis)37。這亦是「年輕地球創造論」與「年老地球創造論」釋經時所犯的毛病。

第二,創世記1-2章充滿了精心舖排的記錄並富有象徵性的數字(如七-聖經中代表完全的數字)。例如:「神說」出現了10次,3次是向人說,7次是向其他受造物說。「事就這樣成了」出現7次。1:1有7個希伯來字,1:2字有14個(7×2),而在第七個段落(2:1-3)則有35(7×5)個希伯來字。地(earth)出現了21次(7×3)而神(Elohim)則出現了35次(7×5)等。這些刻意的舖排是不會在正常歷史記錄中出現,也證明了創世記1-2章並不屬於真實的歷史記載。

第三,創世記1-11章亦充滿了古代近東神話色彩38,例如:神用泥土做人;女人由男人的肋骨而做;會說話的蛇;因著蛇的誘騙人才得罪神;女人生產痛楚與男人務農艱苦皆沿自於墮落;彩虹的出現是為了讓神記起祂與地所立的約等。這些充滿神話色彩的元素和創世記12-50章的先祖歷史記載有很大的不同39,也叫人不能將第1-11章當真實歷史看待。

由此可見,神沒有試圖要古代以色列人接受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觀,更枉論向他們傳授現代的科學知識。筆者認為神是要透過當時以色列人熟悉的神話文學去傳達祂的信息。雖說創世記1-2與古代近東神話故事有相似的世界觀,但在神學上卻是截然的不同的40。神要借創世記的神話故事去教導人祂是怎樣獨一的神。除祂以外天下再無別神,天地萬物也是祂掌管以內。大自然的力量包括太陽、月亮、風雷雨電皆只是被造之物。祂是全能、全知、全善的。祂特意分別人類出來與祂建立關係,世界亦是為人類而造。祂對人類的道德有期望,但人在沒有神的幫助下注定失敗,所以祂一早已預備了基督的來臨和拯救。相反,其他創世神話中的神的性格是軟弱、善變、不道德與多疑的。人類只是他們意外的產品,他們亦只視人為服侍他們的對象。為了控制人類的人口或滿足一己的私慾便想滅絕他們等41。在泛神論思想充斥的世界之下,比起明白物質世界的起源,當代的以色列人更需要知道生命是由神而來,而因人對神的不順服而與神對敵,他們應該選擇過一個順服神的生命,享受神給予他們的福氣。這些劃時代的真理正是創世記1-2章的內容想表達的。創世記1-11章不是想表達宇宙或生物的起源或運作,而是藉這些創世故事表達有關神的真理:如神是一切的創始者、人是按祂的形象所造、神設立人去管理大地、神是賜予者、祂也要求人按的道德標準過活、試探與罪對人類的影響等等;當然不應視之為科學報導般去理解,因為這是錯誤的解讀這些記述的體裁。既是這樣,創世記1-11不應和任何現今和將來的科學理論產生矛盾,因為它們討論東西在本質上不同。有些人認為聖經既然是來自神,它所提及的所有東西都必然是真理,神又怎能夠透過一些古老、不科學的思想(如拱型堅硬的穹蒼)去表達祂的意思?但科學是一門不斷發展、更新的學問,如果神將今天的科學知識放在聖經中,不但過去的世代的人包括創世記的第一受眾會摸不著頭顱,甚至會取笑這些他們無法驗証「真實」的知識,並且對我們後世的人來說今天的科學知識一樣顯得過時42。聖經從來都不是一本教導科學、政治或經濟等學問的書,它所記載的只是讓人明白神,人被造的目的和生命的意義,教人如何倚靠神而得救的真理。就像伽利略引用當時主教Baronius所說的:「聖經是告訴我們怎樣上天堂,而不是天體是怎樣運轉的」43。筆者認為以神話敍事的角度去理解創世記1-2章的內容是十分直覺和合理的。今時今日我們會視這為荒誕、不科學的思想,但對古時的人之言,這些記述就是他們對世界和萬物存在的真正解釋。藉著這些創世故事,歷代信徒能明白有關神和人的道理和教訓,就如我們現代人仍會以童話故事、寓言以教導下一代人生哲理一般。當然,身在科學時代的我們並不需要接受創世記記述中的古代元素(如穹蒼和之上的水)。由此推之,筆者44認為亞當、夏娃甚至其餘在創世記111章的人物也極可能只是創世神話中的角色,而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45,當中的事蹟亦可能是為教導一些屬靈的真理而出現46。就如撒母耳記下12章中先知拿單也是借一虛構的故事去讓大衛明白一些屬靈真相一樣。魯益師(C.S. Lewis)在他的《痛苦的奧秘》也分享過類似的想法,他還設想了起初的原始人如何不斷的發展,並由神賜與別的動物不一樣的靈能夠明白自身和祂47。當然,有關亞當、夏娃等的歷史性與引起的神學討論還是在熱烈進行當中4849,但正如前文所述,就現有的遺傳學的證據,現代人並不是從同一對父母而出50。以下將分析沒有歷史上的亞當所面對的神學挑戰與回應。

沒有歷史上的亞當所面對的神學挑戰與回應

創世記中的「亞當」與希伯來文的「人」為同一個字。而亞當的名字在舊約自創世記5:5記載了他活到九百三十歲後,便只此一次出現在歷代志上1;1的家譜上51。如果亞當的歷史性是如此重要,為何在舊約中創世記1-11章以外只出現一次?在新約中亞當出現在路加福音3:38耶穌的家譜上。耶穌在提到神所期望的婚姻關係時亦似有暗示亞當的存在52。保羅在羅馬書5:14、哥林多前書15:22,25和提摩太前書2:13-14也有以亞當帶出一些屬靈訊息。猶大書1:14在提及以諾時亦有提到亞當。但這是否証明了亞當的歷史性呢?

筆者認為保羅時代的以色列人當然接受亞當是歷史人物,就像是他們接受當時的宇宙觀,如天上是有個堅硬的穹蒼一般。筆者認為耶穌只是用眾人都認識的亞當來帶出神對婚姻的信息,就如創世記1-11章所充滿的神學訊息一般(注意:舊約也充滿了使用當時神話生物如「拉哈伯」、「大魚」的記載53,但不代表神確認有這些神話生物的存在)。從腓立比書2:10可見,保羅的宇宙觀是古代的三層宇宙觀,足見神對保羅的啟示不包括現代的宇宙知識。A4D6F4A1-3D0A-4358-BE62-FCAA3A519E78筆者認為神啟示了保羅屬靈上的真理,但沒有也沒必要讓他去接受現代的宇宙觀和生物觀。筆者認為唯一需要有歷史上的亞當支持的是來自奧古斯丁的「原罪論」。因為這理論宣稱自亞當犯罪墮落以後,他的後代從亞當繼承了罪性,因此人是不能擺脫這原罪,除了藉著洗禮洗掉以外,這亦助長了日後的嬰兒受洗等教義。如果沒有真實的亞當,人就並沒有因亞當悖逆神而有了罪性,原罪的「教義」便站不住腳。筆者認為原罪的教義本來就是錯誤的,因為甚至「大墮落」(The Fall)這個字都不是出自聖經。亞當夏娃犯罪後神對他們的懲罰中也沒有提及他的後代會因此而有天生的原罪或罪性54。創世記4:7記述了耶和華對亞當的兒子該隱的一番話「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他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他。」顯示該隱並沒有從亞當繼承了不能自控犯罪的罪性。神提醒他要對抗罪,意即是他可以運用自由意志去作出選擇55。事實上,今天很多宗派的信徒也不接受原罪論,所以亞當的歷史性對信徒並沒有這麼大的影響56。筆者雖然對亞當夏娃的歷史性持開放態度57,但亞當夏娃的故事真實性顯現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我們都曾明知是犯罪卻偏要去行,並親身經歷屬靈上與神的隔絕和羞恥。

結論

筆者認為科學永遠不能証明或反對有關信仰、屬靈、生命意義等非物質的事。但科學的發現可以幫助我們明白神是如何讓這世界運作。信仰本與科學為不同範疇的事,不應該形成對立。但一些對創世記的不恰當解讀可能會削弱一些門徒對神的信心,我們應該以今日科學的證據去反思我們對聖經的理解。事實上外國現在已有很多接受《進化論》的基督徒科學家或神學家嘗試修正過往對創世記的理解以回應現今的科學發展58,但筆者留意到華人教會很少有討論信仰與現代科學協調之作品,而坊間的中文書籍亦多以支持年輕、年老地球創造論或智慧設計論等為主。網上的中文資料更大多是過時的反對《進化論》的理據。故此,筆者希望能藉本文拋磚引玉,帶出以「神導進化論」作為一個模型讓信徒能忠於神的同時亦忠於科學的證據,也讓人藉著認識「神的世界」而矯正自己對「神的話語」的理解,讓更多華人參與現代科學與聖經的對話之中。

筆者盼望科學不斷進步的同時,人類會思想自己不過是超過一億物種的其中之一,那時人能夠謙卑下來,也會想起詩篇144:3「耶和華啊,人算什麼,你竟認識他!世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而對我們的創造者充滿著感激與敬畏之情。

參考文獻 :

中文:
– 威廉,A,鄧勃斯基,智慧設計論,香港,天道書樓,2004
– 𧝁浩榮,宇宙洪荒,香港,天道書樓,2007
– 𧝁浩榮,創造神學,香港,天道書樓,2003
– 麥格夫著,郭淑儀譯,純粹神學,香港,天道書樓,2012
– 楊牧谷 ,生死存亡的掙扎-創造論與進化論的再思(增訂版),香港,卓越書樓,1995

英文:
– Brown, Francis, Samuel Rolles Driver, Charles Augustus Briggs, Enhanced Brown-Driver-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electronic ed., Oak Harbor, Logos Research Systems, 2000
– Collins, Francis S., The Language of God: A Scientist Presents Evidence for Belief, New York, Free Press, 2007
– Collins , John, Genesis 1-4: A Linguistic,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Commentary, (New Jersey: Presbyterian & Reformed Pub Co,2006)
– Collins , John, Did Adam and Eve Really Exist?: Who They Were and Why You Should Care,(Wheaton: Crossway Books, 2011)
– Drake, Stillman, Discoveries and Opinions of Galileo,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57
– Enns, Peter, Inspiration and Incarnation: Evangelicals and the Problem of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5
– Enns, Peter, The Evolution of Adam: What the Bible Does and Doesn’t Say about Human Origins, Brazos Press, Baker Academic, 2012
– Fairbanks, Daniel J., Relics of Eden: The Powerful Evidence of Evolution in Human DNA,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2010
– Gesenius, Wilhelm, Samuel Prideaux Tregelles, Gesenius’ Hebrew and Chaldee Lexicon to the Old Testament Scriptures, Bellingham,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2003
– Giberson, Karl W., Saving Darwin: How to Be a Christian and Believe in Evolution, New York: HarperOne, 2009
– Giberson, Karl W., Francis S. Collins,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and Faith: Straight Answers to Genuine Questions, Downers Grove: IVP Books, 2011
– Glover, Gordon, Beyond the Firmament: Understanding Science and the Theology of Creation, Chesapeake, Watertree Press, 2007
– Hasel, G.F. ,"The Polemic Nature of the Genesis Cosmology.", Evangelical Quarterly, 46
– Hayward, Alan, Creation and Evolution: Rethinking the Evidence from Science and the Bible, Eugene,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 2005
– Lamoureux, Denis O, Evolutionary Creation: A Christian Approach to Evolution, Eugene,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 2008
– Lamoureux, Denis, Walton, John, Collins, John, Barrick, William, Four Views on the Historical Adam, Zondervan, 2013
– Lucas, Ernest, “Interpreting Genesis in the 21st Century,” Faraday Papers, 11, 2007
– Lucas, Ernest, Can We Believe Genesis Today? (Third Edition), Nottingham, Inter-Varsity Press, 2005
– Myers, A. C., The Eerdmans Bible diction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7
– Pritchard, James B., The Ancient Near East: An Anthology of Texts and Pictur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 Seely, Paul H., “The Firmament and the Water Above, Part I: The Meaning of raqia’ in Gen 1:6-8″,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53.2 ,1991
– Seely, Paul H., “The Firmament and the Water Above, Part II: The Meaning of ‘The Water above the Firmament’ in Gen 1:6-8″,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54.1, 1992
– Seely, Paul H., “The Geographical Meaning of ‘Earth’ and ‘Seas’ in Genesis 1:10″,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59, 1997
– Walton, John H., The Lost World of Genesis One: Ancient Cosmology and the Origins Debate, Dow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09
– Walton, John H, Ancient Near Eastern Thought and the Old Testament: Introducing the Conceptual World of the Hebrew Bible,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6
– Wenham, G. J.,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 Genesis 1-15, Dallas, Word, 2002
– Young, Davis A., Ralph Stearley, The Bible, Rocks and Time: Ge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Age of the Earth, Dow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08


  1. 比較創世記1:9-11與創世記1:14-16 
  2. 比較創世記1:3與創世記1:16 
  3. 維基百科, “大爆炸年表”;互聯網; 於2011/12/27存取 
  4. 維基百科, “地球歷史”;互聯網; 於2011/12/27存取 
  5. 𧝁浩榮,宇宙洪荒,(香港:天道書樓,2007), 頁35-62 
  6. Alan Hayward, Creation and Evolution: Rethinking the Evidence from Science and the Bible, (Eugene:Wipf and Stock Publisher, 2005), pp.167-178. 
  7. 威廉,A,鄧勃斯基,智慧設計論(香港:天道書樓,2004) 
  8. Collins, Francis S., The Language of God: A Scientist Presents Evidence for Belief, New York, Free Press, 2007, pp.172-179. 
  9. Gordon Glover, Beyond the Firmament: Understanding Science and the Theology of Creation, (Chesapeake:Watertree Press,2007), pp.136-138. 
  10. 𧝁浩榮,宇宙洪荒,頁144-150. 
  11. 約翰福音5:17 
  12. Giberson, Karl W., Saving Darwin: How to Be a Christian and Believe in Evolution, HarperOne(New York, 2009), pp.155-164. 
  13. Giberson, Saving Darwin, pp.121-164. 
  14. 𧝁浩榮,宇宙洪荒,頁63-107 
  15. Daniel J. Fairbanks, Relics of Eden: The Powerful Evidence of Evolution in Human DNA, (New York:Prometheus Books,2010), pp.130. 
  16. 需要留意現在的《進化論》科學發展比達爾文最初提出的也精進了很多,但大體上和其最初的理論原則上相同 
  17. 使徒行傳17:24,羅馬書1:20等 
  18. 歷代志上16:30, 詩篇93:1, 詩篇96:10, 詩篇104:5, 傳道書1:5. 
  19. 維基百科, “Galileo Affair”;互聯網; 於2011/12/27存取 
  20. Denis Lamoureux, Evolutionary Creation: A Christian Approach to Evolution (Eugene: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 2008) 
  21. 麥格夫,純粹神學(香港,天道書樓,2012),頁129 
  22. 創世記1:1、約翰福音5:17、羅馬書11:36、歌羅西書1:16-17、希伯來書1:2-3 
  23. 約翰福音2:1-11 
  24. 約翰福音4:24 
  25. 希伯來書11:6 
  26. 約書亞記24:2,出埃及記12:12,民數記33:4 
  27. Peter Enns, Inspiration and Incarnation: Evangelicals and the Problem of the Old Testament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5), pp.23-38. 
  28. Gordon J. Wenham, vol. 1,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 Genesis 1-15 (Dallas: Word, Incorporated, 2002), p.xxxvii. 
  29. John H Walton, Ancient Near Eastern Thought and the Old Testament: Introducing the Conceptual World of the Hebrew Bible, (Grand Rapids:Baker Academic, 2006), pp.205-206. 
  30. James B. Pritchard, The Ancient Near East: An Anthology of Texts and Pictur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2,26,33, pp.64-69 
  31. 創世記1:6,7,8,17 
  32. 新譯本作「穹蒼」,和合本作「空氣」,NKJV作firmament, NIV 2011作valut, NIV 1984,NASB作expanse, NRSV作dome 
  33. Allen C. Myers, The Eerdmans Bible Dictionary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87), p.383. Francis Brown, etc,, Enhanced Brown-Driver-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electronic ed. (Oak Harbor,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2000), p.956. Wilhelm Gesenius, etc, Gesenius’ Hebrew and Chaldee Lexicon to the Old Testament Scriptures (Bellingham,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2003), p.780. 
  34. Paul H. Seely, “The Firmament and the Water Above, Part I: The Meaning of raqia’ in Gen 1:6-8″,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53.2 ,1991, pp.227-240. Paul H. Seely, “The Firmament and the Water Above, Part II: The Meaning of ‘The Water above the Firmament’ in Gen 1:6-8″,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54.1, 1992, pp.31-46 Paul H. Seely, “The Geographical Meaning of ‘Earth’ and ‘Seas’ in Genesis 1:10″,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59, 1997, pp.231-55. 
  35. Glover, p.65. 
  36. 筆者發覺在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2011版已將原本譯作expanse的改為較貼近原文的vault 
  37. Walton,, The Lost World, pp.14-20 
  38. Gordon J. Wenham, vol. 1,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 Genesis 1-15 (Dallas: Word, Incorporated, 2002), p.xxxvii. 
  39. Gordon J. Wenham, vol. 1,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 Genesis 1-15 (Dallas: Word, Incorporated, 2002), p.xxxvii. 
  40. Hasel, G.F. ,"The Polemic Nature of the Genesis Cosmology.", Evangelical Quarterly, 46, p. 81-102. 
  41. Gordon J. Wenham, vol. 1,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 Genesis 1-15 (Dallas: Word, Incorporated, 2002), p.liii.. 
  42. 本文是根據筆者於2014的論文所更新,在修改這版本時,科學家剛發現了愛恩斯坦100年前的「廣義相對論」中預言的「重力波」 
  43. Stillman Drake, Discoveries and Opinions of Galileo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 1957), p. 186 
  44. 筆者想強調這只是個人看法,認為真實的歷史是從亞伯拉罕開始,因為整本創世記其實也是帶出以色列這民族的起源。 
  45. Denis Lamoureux and et,, Four Views on the Historical Adam: Kindle Version(Zondervan:2013), location: 564-1019 
  46. Lucas, Ernest, Can We Believe Genesis Today? (Third Edition), Nottingham, Inter-Varsity Press, 2005 
  47. C.S. Lewis, The Problem of Pain, (New York: HaperOne, 2001) p.72-76 
  48. Denis Lamoureux and et,, Four Views on the Historical Adam: Kindle Version(Zondervan:2013), location: 564-1019 
  49. Rob Day, “The Search for the Historical Adam”, Christianity Today, 55(6), June 2011, pp.23-27. 
  50. Glover, pp.209-214. 
  51. 不計約書亞記3:16,何西亞書6:7有一名叫「亞當」的城名 
  52. 馬太福音19:5,馬可福音10:7 
  53. 賽 51:9(和合本修訂版): 耶和華的膀臂啊,興起,興起!以能力為衣穿上,像古時的年日,像上古的世代一樣興起!從前砍碎拉哈伯(註:「拉哈伯」是神話故事中的大海怪。)、刺透大魚的,不是你嗎? 
  54. 魯益斯亦不贊同這遺傳的原罪觀,見《痛苦的奧祕》-人類的墮落一篇 
  55. 雅各書4:7 
  56. Enns, Peter, The Evolution of Adam: What the Bible Does and Doesn’t Say about Human Origins, Brazos Press, Baker Academic, 2012 
  57. 筆者也接受有些學者認為亞當、夏娃可以是原始人類發展之某一點後被抽出來的一對人。但筆者認為這樣的解釋比起視神以創世故事(1-11章)的形式帶出屬靈的真理為之複雜。 
  58. 如Francis Collins, Denis Lamoureux, John Walton, Simon Conway Morris, Gordon Glove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