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又譯為主哭耶京堂)是一個天主教教堂,位於橄欖山,正對著耶路撒冷老城。
「Dominus Flevit」,從拉丁語翻譯意為「上帝哭了」,教堂形狀似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這教堂用以紀念耶穌為耶路撒冷城哀哭的事蹟(路19:41-44)。耶穌多次預言耶路撒冷將會被圍困、聖殿將會被毀1。這事在耶穌復活以後的一個世代內發生。公元66年,一次反抗羅馬的起義失敗後,羅馬軍隊圍困耶路撒冷,但是很快撤軍。猶太人本以為危機已經過去,不想公元70年,提多將軍率領的羅馬大軍再次圍困耶路撒冷達4個月25天之久,羅馬軍隊利用先進的裝備和攻城設施系統地拆除了城牆,入城後拆毀了聖殿(只剩下部分牆基,即西牆)。由於正值猶太人的一個大型節日,城內糧食很快消耗殆盡,甚至出現人吃人的現象,圍困其間有大約110萬人喪生,97000猶太人被俘虜,很多被賣到埃及成為奴隸。到大約130年耶路撒冷沒有人居住,之後羅馬皇帝哈德良重建耶路撒冷城,但是作為懲罰措施,下令在希伯來曆埃波月九日,即耶路撒冷遭巴比倫和羅馬軍兵兩次攻陷的周年記念日(恰巧是同一日),將耶路撒冷徹底剷平,在原址新建羅馬城市愛利亞加比多連(Aelia Capitolina),聖殿山上另建羅馬神廟;同時將所有猶太人趕出巴勒斯坦,禁止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400年間,猶太人不准進入耶路撒冷。
客西馬尼園
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山下汲淪谷,今天位於耶路撒冷市內。「客西馬尼」的希臘語名稱是Γεθσημανι (Gethsēmani),代表亞拉姆語中的 גת שמנא (Gaṯ-Šmānê),意為「榨油機」(指橄欖油),可能是由於當時此處種植了許多橄欖樹之故。聖經記述耶穌在被捕以前曾和門徒到這裡禱告(太26:36-46;可14:32-42;路22:39-46)。
閱讀經文:
路19:41-44;太26:36-46
信念分享:
但這兩段經文的事蹟也是發生在鄰近耶路撒冷的橄欖山上,我們能從這兩段經文看到耶穌較情緒化的一面。聖經指出我們能從耶穌身上完全理解神的本性2,所以我們也能透過耶穌明白父神的心意。
有些人想像神既是至高無上、全能全智,亦能預知將來的事(如:賽41:21-23),所以應該沒有什麼東西能令祂驚訝,甚或牽動祂的情緒。但聖經描述的神是有豐富情感的,縱然因著猶太人殺害先知甚至神的兒子自己而要遭受審判(太21:33-42),耶穌還是為他們哀哭。當耶穌要面對十字架的代死之前,也像常人般經歷極大的憂傷、難過。面對負面的情緒耶穌沒有否認或逃避,反而真性流露並願意展露祂軟弱的一面,因為祂真誠的與我們建立關係。聖經沒有明顯劃分「正面」或「負面」的情緒,我們亦在耶穌身上看到人的各種情緒。祂也會面對各樣試探,只是他沒有犯罪(來4:15)。耶穌沒有流露、表達祂的情緒,但亦透過禱告去戰勝試探並降服於神,我們也需要跟主好好學習。
思考問題:
- 神一樣也有我們說的「負面」情緒,這和你的認知有沒有不同?我們是否對「負面」有不健康的看法?
- 耶穌說明了警醒、禱告是對抗試探的方法,我們現在正面對什麼試探?我們有否建立以禱告對抗試探的習慣?
- 神並不是賞善罰惡的機械人,祂是公義的,也是慈愛的,祂想和我們建立充滿愛的關係,你是否也在感受的層面上和祂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