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將於本文嘗試比較沖伯朗曼三世所著的《但以理書》及鄺炳釗所著的《但以理書》的異同並指出推介其中一本的原因。

筆者認為他們最明顯相同之處就是兩者都認為但以理書的成書期為主前六世紀,並且均不接受書上的預言為「事後預言」。兩者在解釋經文時都介紹不同學者的看法並提出自己支持或反對的原因,這是好的釋經書的基本條件。但這兩本釋經書相異之處比相同之處更多,例如兩者對經文的看法有很多的不同,雖然有些不同並不是決定性的,但亦反映作者個人的取向。

例如:朗曼三世接受一些學者的看法,認為但以理與三友有機會是太監,因為他們是在太監長底下,巴比倫的歷史中皇帝的近臣也有很多是太監且這也應驗了以賽亞書39:7的預言。但鄺炳釗則認為太監長是「皇帝的寵臣」的意思,如果他們是太監則和經文中的「年少沒有殘缺」不符。筆者認為朗曼三世的分析較客觀且「年少沒有殘缺」該是指他們入宮之前的事。另外,有關為何但以理與三友拒絕王膳:鄺炳釗認為根據利十一37,由種植而得的食物是潔淨的,象徵「聖潔」,他認為他們要與「巴比倫」分別為聖,身在巴比倫而不屬巴比倫。筆者認為這是個吸引的解釋(朗曼三世沒有提出這個可能),但朗曼三世提出他們很有可能除學習巴比倫的文字、言語也定會學習他們的占星術,甚至連他們的文字也徹底地異教化了,筆者認為這怎能說是與「巴比倫」分別為聖呢?朗曼三世提出的解釋是他們其他的東西也沒有的選擇,但吃什麼是他們可以選擇去証明是神而不是巴比倫王令他們比其他的少年人更健康強壯。

另外,在處理「瑪代人大利烏」的問題上,鄺炳釗在解經的部份只簡單交代瑪代人大利烏就是古列王而選擇將討論放在緒論中。他提出的可能解釋亦沒有朗曼三世的選擇,就是瑪代人大利烏有可能是在拿波尼度年代志中所記載波斯王古列手下攻陷巴比倫的將軍烏格巴魯(Gu/Ugbaru)的別稱。朗曼三世指出他可能因此統治了巴比倫統治者一段短的時間。朗曼三世承認現在並沒有足夠證據去解決這難題,但以伯沙撒王後來在考古學上得以証實的例子來作出支持。筆者認為鄺炳釗對一些有威脅聖經權威的處理都比較謹慎,但可能不夠坦承目前難題的複雜性,很容易馬上將一些懷疑論的意見棄絕。朗曼三世則較為開明,對不同的歷史和解經難題和盤托出,也將不同的意見陳列,甚至提出如果因為有些學者支持但以理書是主前二世紀的作品而厭棄他們或他們的著作是很大的問題。

鄺炳釗小心翼翼的保守立場最明顯是在他分析「四國」的預言上,在解經的部份他採用了大部份傳統福音派的取向,認為「第四國」該是指羅馬。但在附錄的分析中可見他提出希臘才是最合理的解釋,筆者認為可能這解釋在華人社會中比較新穎,且如他所說,「希臘論」的提倡者以支持成書日期為主前二世紀的學者居多,所以怕被指為「自由派」。朗曼三世雖然指出「希臘論」是擁有強力的支持和「羅馬論」的缺失,但在分析的部份他提倡嚴格以歷史來對應第二、三、四獸或國將會忽略了經文的象徵意義,就是他不斷強調的「縱然環境惡劣,但神仍在掌權」。他花了不少的篇幅來交待天啟文學的特性,提出不能將啟示文學中的異像鉅細無遺的分析並與歷史情節作對比。認為這段經文的象徵是對任何時代被邪惡勢力迫害的人有意義。筆者覺得雖然鄺炳釗的立場可能因怕不同的壓力顯得閃縮,但他對希臘論的分析比朗曼三世模凌兩可的立場顯得更為容易接受,縱然筆者亦認同他指出啟示文學的特性並這種看法將更能將但以理書的信念應用到不同的時代。

對於屬於天啟文學經文中的數字,朗曼三世堅持不應採取字面(Literal)的解讀,所有數字都是說苦難將有定期,最終邪惡會被審判。所以他甚至沒有將不同學者對那些數字的解讀列出與分析,更甚的是他並沒有指出他對「七十個七」的解讀,筆者認為畢竟七十個七涉及了對安提阿古四世的指涉,只處理象徵意義是不夠完整。但鄺炳釗則表明了他對「七十個七」的看法,包括對其他看法的分析。雖然他也未能解決十二章末的數字的解釋,但他至少列出其他學者的看法並支持一些看法並沒有證據支持。

在分析11:40-45節的經文中, 鄺炳釗認為這段仍是指向安提阿古四世,但可能屬於未知的歷史。朗曼三世則坦誠這段經文的難解之處,並說如果忽略這個難處將是不合理的。根據他的分析,這段經文按文理該指向安提阿古四世,但應更是以安提阿古四世來指向未來的「敵基督」。雖然他自己也承認這個說法並沒有強力的支持。筆者認為鄺炳釗的解釋當然較為簡單,但朗曼三世的解釋也有其可取之處(如耶穌也借用但以理書的安提阿古四世指向羅馬將軍提多)。

整體而言,朗曼三世的註解內容較為豐富,除了分析但以理書的內容,亦有不少篇幅是將新舊約比較,教我們怎樣去看舊約的敍事文、啟示文學的特性等等。他提出的應用也較為詳細和深入。但他對書中天啟文學的部份太著重背後的訊息而忽略了整本書(至少天啟文學部份)中看似針對安提阿古四世中被逼害的猶太人這重點。筆者懷疑如果太強調安提阿古四世與啟示的關聯將會威脅他堅持是主前六世紀的作品的合理性。而鄺炳釗的作品集中對但以理書的分析但較少提及與舊約其他書卷的互動,更少的是與新約的關係。書中亦有提出一些當代屬靈的反省但篇幅不長。值得稱許的是他對帶出整個天啟文學部份與希臘時代的安提亞古四世的關係。

筆者認為要比較兩者其實是不太公平,這本但以理書註釋是鄺炳釗的第一部作品,相反朗曼三世是一個資深的舊約學者,出版了很多書籍,包括整個舊約概論。他的眼光和角度當然比較廣闊。但對於只想集中認識但以理書釋經的福音派信徒而言,鄺炳釗的註釋是比較容易閱讀,且能對大部份經文有較清晰的立場。朗曼三世的書則較適合已看過其他立場的註釋書而又較不保守的進階讀者。如果作為第一本參考的釋經書,筆者會推薦鄺炳釗的註釋。

參考資料:
* 國際釋經應用系列.但以理書(Vol.27)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 Daniel (Traditional Chinese) by 沖伯.朗曼三世 (Tremper Longman III)
* 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 Daniel by Tremper Longman III (英文原著)
* 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書 by 鄺炳釗

若你有其他有關聖經或信仰的問題,可按這裡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