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將提供有關《腓立比書》的研經資料,沒有註明出處的是筆者的註釋,並會不時作出更新:(最後更新日期:2018年7月25日)

腓立比書整卷書的簡介(來源:The Bible Project)

全書大綱:

保羅生平


(圖片來源:BiblePoint)

保羅當初在腓立比的經歷可參考使徒行傳16章。

腓立比


(圖片來源:BiblePoint)

第一章

1:1
《中文NET》
「奴僕」(slave)或作「僕人」(servant)。希臘文δοῦλος (doulos) 指有賣身契約的僕人。「奴僕」的稱呼源出舊約,神的僕人是榮譽的稱呼。有時用於以色列全國(賽43:10),大多時候指個人,如摩西(書14:7)、大衛(詩89:3;撒下7:5, 8)、以利亞(王下10:10),這些都稱為「神的僕人」或「神的奴僕」。

「監督」或作「教會領袖」。是教會中有相同領導地位的「長老」的另一個職稱。在提多書1:6-7和使徒行傳20:17, 28中,這兩個稱號可以互換,並且在提多書1:6,7 及提摩太前書3:1-7中,它們是平行的名稱。

1:3-5
保羅每逢想起腓立比的信徒便感謝神,並為他們歡喜地祈求,原因是他們和他一樣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體現在腓立比教會對他無論是精神以及經濟上的支持:腓4:14-18)。

我們有否習慣在禱告時為著弟兄姊妹的信心和忠心而感謝神?這可能也是保羅在患難中仍能喜樂的原因,雖然自身經歷患難,但也從中看到其他人對主的忠誠和對他的愛心而仍有喜樂。

1:9-11
即使保羅對腓立比的信徒讚口不絕,不代表他們已經得著並完全(保羅覺得自己也不是:3:12)。他為他們禱告,希望他們在愛心和對神的知識、見識上仍能增長,仍能靠著基督結更多仁義的果子(見:加5:22-23;弗5:9)。

我們對自己屬靈上的成長會否自滿?還是有保羅一樣的心要效法基督的完全?

1:13
《中文NET》
「以致」。點出福音廣傳的結果:外人明白保羅被捆鎖的原因(第13節),信徒因着保羅受的捆鎖而剛強壯膽(第14節)。

「御營全軍」。可能是指駐紮在羅馬,或是駐在一省巡撫總部的精銳部隊(參太27:27,可15:16,約18:28, 33; 19:9;徒23:25)。

1:14
保羅指出他的捆鎖反而激勵弟兄們更有信心和熱心!可見信徒在患難中的堅持是對別人美好的見証。

1:19-25
保羅有信心能從今次的監禁中得到釋放, 但他同時也表明他不懼怕死亡(1:21)。只是他活著是為了教會的信徒們,幫助他們繼續成長。而保羅將信心上的長進與在基督裡的喜樂相提並論。

《中文NET》
「得釋放」或作「得救」。保羅可能是指從監獄中釋放出來,但有人覺得是指至終身體的得救,就是死後與基督同在(第23節節)。「終必叫我得釋放」一句,可與約伯記13:16(《七十士譯本》(LXX))相呼應。

1:25
《中文NET》
保羅對他將從獄中被釋放的信心(「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且與你們眾人同住」)暗示他這次在羅馬坐監不至於死。因此很可能他後來再經歷到第二次羅馬監禁(因為初期教會相信保羅在尼羅王時死於羅馬)。若是如此,教牧書信(提前,提後,提多)就可以符合使徒行傳之後的歷史(使徒行傳止於保羅第一次坐監)。有的因為教牧書信無法與使徒行傳的歷史吻合,就質疑它的真實性。但這講法是基於保羅第一次坐監,也是他最後一次坐監的假設上。

1:27
《中文NET》
「行事為人」(conduct yourselves)。原文作「如公民般的生活」(live as citizens),希臘文動詞πολιτεύεσθε (politeuesthe) 隱含一個自由的人在一個自由的羅馬殖民地中的生活。腓立比人生活在一個自由的羅馬城市中,故能從自己的經歷中明白何謂公民般的生活。保羅在此將在地上公民的關念,提昇到天上的公民。參3:20「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

「都可以聽見你們同有一個心志」。原文作「都可以聽見你們的景況,知道你們同有一個心志」,因為「你們的景況」就是下面所描述的,《網上聖經》(NET Bible)刪去此片語。

「所信的福音」(the faith of the gospel)。可能有三種意義:「信心就是福音」(the faith that is the gospel),「從福音生出的信心」(the faith that originates from the gospel),或「對福音的信心」(faith in the gospel)。

1:29-30
保羅指出信徒所蒙的恩不只是信服基督,還要為他受苦。這也是初代教會門徒對受逼迫、受苦的理解(徒5:41)。今天如果因為堅持福音而受苦或逼迫,我們有否同樣的心?

第二章

2:3
《和合本》中「凡事不可結黨」的「結黨」一字該譯為「自私的野心」(selfish ambition)較為貼近原文。新的譯本也作了修正。

《和合本修訂版》凡事不可自私自利。
《中文NET》 凡事不可被自私的野心
《呂振中》凡事都不要憑著營私爭勝而作
《新漢語》不要出於私心
《新譯》不要自私自利
《環球聖經》做任何事都不要自私自利
Do nothing from selfish ambition or conceit
Do nothing from selfishness or empty conceit
Do nothing from selfish ambition or conceit

2:4
如何做到「有一樣的心思、意念」(2:2)?不自私自利、看別人比自己強(2:3)?就是不要自顧自己的事,也關顧別人,被找到別人值得欣賞之處。
《中文NET》
第1到4節是一個長的條件句。第1節是條件,第2-4節是結果。而「滿足」是第2-4節中僅有的一個命令式動詞。因此這四節的焦點是在「意念相同」,其後的經文都是根據這項指示提出達成的方法。

2:5-11
這數節美妙的經節裡說明了耶穌的神性,但他卻沒有「抓緊」自己為神而謙卑自己的成為人。所以基督在成為人的每一天也是在謙卑自己。甚至為成為奴僕的樣式,且死在最羞辱的刑罰十字架上。耶穌曾說「自卑的,必升為高」(太 23:12;路 14:11、18:14),父神亦因此將他升為至高,賜給祂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基督的謙卑該是門徒不自私自利,自高自大的好榜樣(2:3-4)。

若你有其他有關聖經或信仰的問題,可按這裡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