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將提供有關《哥林多前書》的研經資料,沒有註明出處的是筆者的註釋,並會不時作出更新:(最後更新日期:2020年1月27日)
哥林多前書整卷書的簡介(來源:The Bible Project)
整卷書的簡介
保羅第二次傳道旅程(到訪哥林多的事蹟在使徒行傳第18章)
保羅第二次傳道旅程動態GIF
有關保羅生平及其書信
(圖片來源:BiblePoint)
背景資料
下載PDF:
1 Corinthians – Introduction
第一章
1:1
「使徒」︰他們是基督直接差遣和授權的使者(見徒1:21-22)。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強調這個職分的重要性(9章,15:1-11)。
「所提尼」:保羅第一次到訪哥林多時,有一個管會堂的人名叫「所得尼」(徒18:1),很可能現在和保羅聯名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就是那人。
1:5-9
保羅在這信中處理了很多哥林多教會的屬靈問題,但他亦不吝嗇的表達自己對他們一些讚賞。特別是他們在聖靈所賜的各樣神蹟恩賜上一無所缺(1:7;12:4-11)。
1:10-13
革來氏家裏的人將不同關於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告之保羅,保羅因此藉這信一一處理。第一個要處理的問題就是教會中分黨分派的問題。
1:12
「屬保羅」:
保羅黨的成員最有可能就是保羅建立哥林多教會時候的那一班門徒,他們是受他的教導而成長的,自然對保羅有特殊的感情。但起初哥林多教會應該全部都是支持保羅的,所以保羅黨的出現,可以說是出於對其他黨派出現的反應,如果沒有亞波羅黨、和磯法黨,照理也沒理由會有保羅黨的出現。就是因為有人高舉亞波羅與彼得,保羅的支持者才會站起來提出”我是屬保羅的”。
「屬亞波羅的」:
根據使徒行傳18:24-19:7的記載,亞波羅來自埃及的亞歷山大。從歷史知道這城市可能是地中海沿岸最重要,最富創造力的大學城,甚至乎它是舊約聖經注釋和解經的中心,新約門徒常引用的舊約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也是在這裡翻譯出來的。亞波羅黨的出現,很可能是因為亞波羅來到哥林多教會時表現出的智力、優美的言談、解釋舊約聖經的技巧、熱心等等而吸引了一大群人去跟隨他。有些人因此會拿他跟保羅相比,雖然保羅在學問、智力、熱心不會比亞波羅差,但保羅自己也承認他無法使用那麼優美的詞藻(林前2:3-4),因此他被人說是”言語粗俗的”(林後10:10)。
「屬磯法」:
磯法就是使徒彼得(約1:42)。保羅建立哥林多教會後便繼續他的傳道旅程,不排除往後彼得曾來過鼓勵、教導哥林多的門徒,也因此可能吸引了教會中的一些猶太門徒聲稱自己是屬彼得的。
「屬基督」:
在哥林多教會當中,竟然有個群體以”我是屬基督的”為口號,真是十分奇怪。 就如一個門徒不斷跟其他門徒說”我是相信神的”一樣多此一舉,所有的門徒不都本來就是屬基督的嗎? 但如果我們細心分析的話,存在於哥林多教會的三個黨派(保羅、亞波羅、磯法),每一派都格外注意一個領袖,這就可能會促成第四種黨派的出現:基督黨,對這黨派而言,所有這類”英雄崇拜”都是差極的。他們可能會想”誰需要領袖? 基督就是我們的領袖,祂是身體的頭,我們只信賴祂,我們直接來到祂面前。當我們等候祂,祂就告訴我們該做什麼,祂讓我們知道祂的旨意”。但可能這批人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極端,變得不願意接受任何領袖帶領,認為自己只會聽「基督的聲音」,變相就只是聽自己的話。
1:13-17
有人以17節的經文來証明受洗並不重要,因為基督差遣保羅不是為施洗而是為傳福音。但上文下理只能証明那時所有的門徒也有經過受洗的(保羅諷刺的說難道你們的施洗是奉保羅的名嗎?:1:13),保羅自己也有受洗(徒9:18)。但哥林多人卻以什麼人替自己施洗而誇口,所以保羅慶幸自己沒有給太多人施洗(1:14)免得別人以他誇口而忘了施洗是奉基督的名。這裡只証明了保羅主要的職份傳福音,施洗卻是別人來作。
1:18
保羅說福音訊息的焦點在耶穌的十字架上。(徒2:23、2:36、4:10;羅6:6;林前1:23、2:2;加6:14;西1:20)
1:19
見:賽29:14
1:31
《中文NET》
引用耶利米書9:24。耶利米書第9章是保羅在第26-31節說話的背景。耶利米先知呼叫智慧人、強壯者、富人不要信靠自己,而信靠對神的認識──以認識耶和華誇口。保羅同樣的針對人性驕傲的三方面:智慧、勇力、財富。
第二章
2:1-16
保羅在這封信中多次提及「智慧」一詞(1:17、19、20、21、22、24、25、26、27、30;2:4、5、6、8、13;3:18、19、20、6:5;12:8),教會中亦有人自誇自己的智慧(3:18),但保羅提醒在神眼中的智慧是用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2:13)
2:7
「隱藏、奧祕」:新約常提及(羅11:25、16:24-26;林前2:7;弗3:5-9、6:19-20;西1:26-27,2:2,4:3-4;提前3:9、16),就是所有人都因信主耶穌得以和神和好。
2:9
見:賽64:4
2:12
人在何時領受神的靈(聖靈)?經文指向奉耶穌之名受洗之時(徒2:38;約3:5;多3:5;約一5:6、8)。但要分清這是住在每一位信徒裡面的聖靈(羅8:9;林前6:19;林後1:22、5:5;弗1:13-14;提後1:14)而不是行奇事神蹟,外顯的聖靈的能力(徒1:8;2:4;8:16-19;10:44-46;19:6)。
有關外顯聖靈的恩賜:
今天的信徒還能作出說預言、趕鬼、治病、說方言等神蹟的聖靈恩賜(miraculous gifts)嗎?
2:15
《中文NET》
「明白」或作「瞭解」。意思是沒有聖靈的人不能明白有聖靈的人,尤其在有關信仰生活的事。
2:16
見:賽40:13
第三章
3:2
另見:來5:12-14
《中文NET》
「奶」。指基本信仰教訓。保羅這話的重點是哥林多人仍不夠成熟去領受更深的教導。對初信的人,這不是問題,但哥林多人此時還不能領受就成了問題。
3:3-4
如何判別一個人的屬靈生命是否成熟?就是看他們過的生活是否和一般人一樣,充滿嫉妒和紛爭。哥林多教會屬靈的不成熟顯示在他們的分門結黨,並由於各人對不同領袖的偏愛而做成分裂。參筆者於1:12的註釋。
《中文NET》
「受血氣支配」或作「仍舊只是人」。行事為人與世人的生活一般。
「未被重造的人」或作「照着人的樣式而行」。意思是像墜落了的人類活着,沒有受聖靈的影響,故譯作「未被重造的人」。
3:5-17
保羅提醒門徒亞波羅與他不過是執事(原文亦可解作僕人servant),不要將眼光放在領袖身上,神才是使生長的一位。但每一個屬靈領袖要照自己勞苦得到報酬(3:8),領袖該視自己是與神同工的建立教會(3:9),以基督為根基(3:10)。建造者以什麼質量的物料建立教會(3:12)?及後必有試煉來到試驗建造者的工程(3:13)。如果建造得好,他要得賞賜(3:14)。建造的不好,教會會遭損失(可能指門徒屬靈跌倒或離開神),建造者要經歷像被火經過的感受(3:15)。門徒的整體(教會)為神的殿,有神的靈在其中(3:16),所以任何有意毀壞教會的人要受到神的審判(3:17)。
3:15
天主教以這幾節的經文作為支持「煉獄」(purgatory)之一。天主教教條指出,信徒若在生前犯有未經寬恕的輕罪和各種惡習,靈魂就會下到煉獄受火煉,淨化後才可進天國。若在世信徒為煉獄中的靈魂虔誠祈禱、布施和請神父做彌撒,便可拯救靈魂早些離開煉獄。希波的奧古斯丁 (354-430)就是其中「煉獄」教義的支持者。
但如果細察上文下理,被火燒的是「人的工程」而不是人(3:15)。而保羅自比「聰明的工頭」(新譯:工程師, ESV: skilled master builder),討論的是該如何建立教會。被煉淨的是教會而不是人(3:13),並且是今世而沒有指是死後。並且若有人毀壞這工程/殿,神會毀壞他(3:17)。這章是提醒哥林多教會不要崇拜領袖,他們只是建造者,他們會按自己所建的受賞賜或虧損,門徒是屬基督的而不是屬某一個領袖的(3:21-22)。「煉獄」的教義是否定了耶穌為人已作為完美的贖罪祭(羅3:25、8:3;來9:12、10:21;約一2:2、4:10)。
3:19
見:伯5:13
3:20
見:詩94:11
第四章
4:1
保羅教導哥林多教會應該如何看待領袖,他也在這章為自己的職事辯護,看來在他離開哥林多後有好些人來破壞他的名聲,挑戰他使徒的職分(林前4:3、4:18-21、9:1-2、9:5;10:29;林後10:10)。
4:2
作為領袖,最重要的是忠心。
4:3-5
這裡說不要評論別人的「動機」。判斷人動機、內心隱情的是主,我們只能判斷人的行為,有天神會揭發人的動機。另外,動機是很重要的(謀殺與誤殺的區別就是動機),所以今天不要只在乎要做什麼,也要在乎為什麼做,神會以你的動機來判斷你。
4:6-21
保羅挑戰他們不要自誇,也不要隨意評斷人的動機(包括保羅4:3),也不要為自己有的而自誇或看輕別人所沒有的,因為即使他們有的才能和恩賜也是從神而來的(4:6-7)。相反,保羅誇的是自己的軟弱,他們應該效法保羅的忠心和犧牲而不是要爭取榮耀(4:8-10),這亦主所教導的(太20:25-28)。哥林多教會中有些自高自大的人(4:18)煸動群眾,保羅所派提摩太去教導他們真正跟從基督的人讓人是怎樣的,他提醒他們是他福音所生的兒子,他是他們的父親一樣(4:14-15)。
第五章
5:1
保羅這裡提到舊約中出現而新約完全沒有提及的律法(利18:8;申22:30;申27:20)。所以是否舊約的律法完全不適用?保羅並不是這樣看(提後3:15-17)。律法原是好的只要用的合宜提前1:18)。
有關聖經(二):我們是屬於新約的基督徒,為什麼還要看舊約聖經呢?
5:5
為什麼保羅要將這事高調的處理?顯然這件事為教會中不少人知道,所以更加要執行教會紀律,讓其他人知道應該如何看待。
什麼是將人交給撒但?:林前5:5、提前1:20:將人交給「撒但」是什麼意思?
5:7
見:出12:15
5:9-13
愛是包容的(林前13:7;箴17:9),但包容的是人而不是罪(5:6-8)。這裡說明對教會中稱為「弟兄」的應該有高的期望,若他們仍停留在罪中不悔改的則不要和他們交往(do not associate),目的不只是不被他們影響,更是乪女讓他們知道嚴重性而悔改(5:11)。教會中應該有紀律(5:12),面對這裡嚴重而不悔改的罪更應該是將那人趕出教會(5:5、5:13)。
第六章
6:1-7
另一樣保羅聽到哥林多教會的消息是門徒之間有爭執而告上法庭。哥林多教會中沒有人出來處理彼此的衝突,結果就讓信徒在世界上彼此告狀(6:6)。哥林多教會中人自誇有智慧,但卻沒有一人願意走出來處理(6:5)。似乎這牽涉弟兄之間有剝削的佔人便直的事情(6:7-8)。他們面對弟兄和繼母同居也不處理(5:1),面對牽涉金錢的利益就告上法庭。他們怎麼屬靈這麼低落,信徒本應該是不信從神的天使和世人的見證,怎麼反倒要讓不信的人幫他們處理紛爭?這讓保羅覺得既氣憤又是令人慚愧(6:5)。
林前 6:2-3: 保羅說「聖徒要審判世界」是什麼意思?聖徒還要「審判天使」?
6:6
這是否代表所有事情都應該在教會中私下解決?有些人會如此理解這節經文。但這裡牽涉的事件是什麼經文沒有解說清楚,似乎是和金錢有關係的事情(6:6-8)。聖經確認政府有賞善罰惡的功能(羅13:3-4;彼前2:14),教會沒有權取代這一功能。所以筆者認為民事與金錢的爭拗或爭執該嘗試在教會中解決,但如果涉及刑事案件應該除了通知教會外還要報警求助,免得有更多的人會受害(原則該與在一個家庭內發生的刑事案件的處理相似)。
6:9-11
這裡說明了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以往的生命是如何的糜爛,但保羅提醒他們已經是新人不應再過以往的生活。」
6:9
「作孌童」(和合本、新譯本)/「作娼妓」(和合本修訂版):原文μαλακός指柔軟,也指男同性戀關係中被動的角色。
「親男色」(和合本、新譯本)/「同性戀」(新漢語):原文ἀρσενοκοίτης指參與男同性戀行為的人(可能指較主動的一方)
6:11
「已經洗淨,已經成聖,已經稱義」:哥林多教會的人曾經跌入不同的罪中,但藉著耶穌的名、靠著聖靈,他們受洗而罪被赦免。受洗與耶穌的名、聖靈、罪被洗去(這裡當然是暗示,否則原文的ἀπολούω: wash away就沒有意思:徒22:16)常關聯在一起。
6:12
「凡事我都可行」:這句話是保羅說,還是引述哥林多教會中人的說法?《和合本修訂版》、《呂振中》、《環球聖經譯本》、《新漢語譯本》、《NET》、《NIV》、《ESV》、《NRSV》認為是後者。
「都可行」:直譯是「合法」的意思(permissible, lawful)。
無論如何保羅沒有完全否定這句說話,但卻說明兩個條件去指引人該不該做那件事,第一:但是否為自己或身邊的人帶來益處?第二:我會否是受到它的轄制。要小心有時人以為自由其實卻是跌入罪中被它轄制(約8:34)。
6:13-20
「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這句又是保羅引用哥林多人的說話還是自己說的?與上一節一樣,很多譯本都視這句為哥林多教會中流傳的話。那麼食物與肚腹,身體與淫亂與前面「凡事都可行」和接著不要和娼妓苟合的有何關係?筆者認為保羅想帶出即使人需要飲食,食物也不是主。身體也不是為淫亂,而是為主而活的。歷史曾記載哥林多這城市曾有一千名的廟妓,可能有教會中人(可能是單身的?)認為與妓女一起沒有問題,這也是當地流行的風俗。但保羅提出性並不只是需要,性是代表的神聖的聯合,是應只在婚姻中出現(創2:24;太19:4;可19:8;弗5:31),而行淫(porneia)就是指任何婚姻以外的性行為,是應該遠避的,否則就是得罪身體(6:18),這身體是耶穌以重價贖回並有神的靈在內的(6:19-20)。
第七章
7:1
《中文NET》 論到你們信上所說的「男人最好不近女色」。
《呂振中》論到你們信上所寫的問題,我以爲男人與女人沒有性接觸的好;
《和合本》論到你們信上所題的事,我說男不近女倒好。
《和合本修訂版》關於你們信上所提的事,男人不親近女人倒好。
《新漢語》論到你們信上所寫的事,你們說:「男人不親近女人倒是好的。」
《新譯本》關於你們信上所提的事:“男人不親近女人倒好。”
《環球聖經》關於你們信上所寫的事,你們說「男人不親近女人是好的。」
Now concerning the matters about which you wrote: “It is good for a man not to have sexual relations with a woman."
《和合本》:「我說男不近女倒好」,原文並沒有「我說」兩字。《和合本修訂版》刪了這「我說」。大部份的譯本均理解這句話並不出自保羅,而是從哥林多教會中的流傳的話。但第一種理解也無不可,因為保羅的意見是在那時的情勢並不宜嫁娶(7:26-29),不代表保羅本身提倡獨身主義(相反:提前4:3;弗5:31-33)。
原文的「親近」(ἅπτομαι,touch)在這裡是指男女性關係的意思。
7:2-7
保羅說明獨身與婚姻皆是恩賜(7:7)。「性」亦是神給予的恩賜,讓人想組織家庭。性需要的滿足應該是婚姻的承諾下,亦是對對方的委身。夫妻有責任滿足對方性的需要(出21:10),若非為了專心禱告不應在這方面虧負對方,免得撒旦趁機引誘。當然,婚姻應該是照顧對方的感受,令對方喜悅,而不是只為了自己(7:33-34)
7:8-9
保羅鼓勵未婚(可能也包括離了婚的)或寡婦(同樣也應包括鰥夫)最好是維持獨身。因為在這時期的苦難(有可能是饑荒:7:26)獨身會是更好的選擇。但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性慾,就應該選擇結婚而不是姦淫。
7:10-11
羅馬帝國的婚姻是十分隨便的,離婚是十分容易的。羅馬的離婚制度是將「分離=離婚」(divorce-by-separation),只要妻子離開丈夫擁有的家或是丈夫將妻子趕離他所擁有的家便代表了離婚。那時很多年輕男子在父母安排下很早結婚但亦很快離婚。因為他們想逃避責任並維持縱慾的生活而從此不再結婚。因此,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在公元前18年限定年輕男子在離婚18個月內要再婚(如果妻子死了則在兩年來要再婚),免得這些男子不再建立家庭並傳宗接代,讓羅馬公民的下一代變得越來越少。
保羅吩咐門徒不能以「分離」這方式就結束婚姻,這樣的離婚是不成立的,如果這樣形式離婚了就不能再結婚(太19:9),只能尋求和丈夫復合。神看婚姻是神聖的約,不能隨意看待,這和主之前的教訓一樣(「主吩咐的」:7:10)。
7:12-16
保羅這裡處理主耶穌沒有討論過的情況(「不是主說」7:12,但使徒的教訓也是從神來的),如何看待作門徒前的婚姻?保羅說除非非基督徒的伴侶離開(即主動提出離婚,羅馬法律:離開=離婚,參上7:10-11的註釋),否則基督徒不應結束婚姻,而應該繼續努力維繫這婚姻的盟約(7:12),甚至該期望最後能幫助伴侶也得救(7:16)。
可能哥林多教會有人以為作門徒前的婚姻是不聖潔的,所以作門徒後考慮離婚,但保羅反對這想法,因為如果不信的配偶會讓後來信主的變得不聖潔而要分離的話,那麼在這結合下的孩子豈不也是不潔淨而要分離嗎?當然不是。他們不會讓後來信了的門徒不聖潔,反倒他們該以救不信的丈夫為目標。但如果不信的堅持離婚並且在䀆力挽回下也不成(7:15),就由他去吧。這就是正式的離婚,那剩下的配偶就從這約中解放(7:15c: “not enslaved”), 再婚就沒有問題。當然這要是主裏面的人(7:39)。
7:17-24
這裡提醒門徒不需要特意因為成為門徒而離開原本的身份,不論是已婚或是作奴僕(羅馬時的奴僕比美國的黑奴待遇好得多,但保羅也鼓勵有機會則爭取作自由人,但要記著要作主的奴僕而不是人的)。
7:25-35
「現今的艱難」:不清楚保羅在這指的是什麼。但保羅在其他地方責備一些人禁止嫁娶(提前4:3),他也沒有在其他地方再提及鼓勵人獨身,反而提醒婚姻的神聖(弗5:29),所以可以理解這只是指對哥林多教會這時期的情況。學者估計可能與饑荒或臨近的逼迫有關。
但保羅再次提醒他們不需因此而改變婚姻狀況(7:27),並且娶妻、出嫁也不是犯罪(7:28),只是保羅提醒在困難時期(饑荒與逼迫)下結婚甚至有兒女的會更困難。
保羅指出結婚的兩人不是為自己的,要為了對方的喜悅(7:32-34;弗5:29;照顧對方的需要:出21:10)。
7:36-38
古時女兒的婚姻是由父親安排的,同樣基於這「現今的艱難」(7:26),保羅容許父親自由決定女兒在適婚的年齡會否嫁人。在那時的社會女兒到了適婚的年齡是必定出嫁的(那時猶太男子大約20歲,女子大約少幾歲結婚;希臘男子則通常約30歲結婚而女子則少男子12年;羅馬男女則在這兩者之間的時間結婚),但保羅卻提醒他們不需要一定要跟隨這習俗。獨身也是神的恩賜來的(7:7)。
7:39-40
這裡處理寡婦的情況,她們可自由再嫁主裏面的人,但保羅的意見是守節會是更好的選擇。
有關結婚、離婚與再婚(製作中)
第八章
8:1
保羅在這開始處理如何看待「祭過偶像的食物」的問題,可能亦是哥林多教會寫信給他的提問之一(7:1)。保羅並不反對知站識(林後11:6;腓1:9;其他:彼後1:5-6),但卻提醒如果有知識而沒有愛心只會讓人自高自大。你能沒有愛心的去作一些正確的事但卻是沒有益處的(13:1-3)。
8:3
被神知道要比知道什麼更重要,神知道愛祂的人。
8:4-6
真神只有一位,即使這世上有很多的「神明」(gods)。我們亦只有一位神就是父,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也是萬物的主。
8:7-13
這裡提及人不應違背自己的良心,如果因人曾拜慣偶像而對祭過偶像的食物有疑惑,在這情況下還吃便是違背良心,也令他被污穢了。即使本來吃祭過偶像之物是中性的事。所以我們不應強迫良心軟弱的去作他以為有罪或不妥的事(8:9)。沒有知識的弟兄看見有知識的弟兄在廟裡坐席可能誤會門徒仍可以拜偶像,那麼就讓他犯罪了(8:10-11)。所以保羅提出即使人做的事本身沒有問題(吃祭過偶像的肉), 但如果因此讓軟弱的弟兄跌倒就不應做(8:13)。當然在不會影響別人的情況下,如私下吃就沒問題了。
第九章
9:1
這章保羅為他使徒的職份辯護,看來哥林多教會中有人在詆毀他的職份(9:2-3)。
9:2
哥林多教會是保羅建立的(徒18),他們應該比其他後來的人也有資格為保羅的使徒職份作證。
9:3-18
這裡指服侍教會的人得到報酬是十分合理的事。但他沒有運用這權柄而帶職侍奉(徒18:3),所以哥林多人應該更沒有理由看不起保羅。
9:9
見:申25:4
9:19-23
上一章保羅才說不應為自己的自由而絆倒別人,保羅分享他如何為了別人限制自己的自由為了救更多的人。這是將愛心放在個人自由之上。這裡看見保羅的愛心和對傳福音的投入。
9:24-27
「地峽運動會(ISTHMIAN GAME)」:在哥林多附近舉行僅次於奧林匹克的比賽,每兩年舉辦⼀次,在奧運的前後舉⾏。參賽者要證明他們已經個⼗個⽉以上的克苦訓練,再在比賽三⼗天前參加練習合格的才可作賽。 獎品是松葉造的花環(榮耀),連皇帝與王⼦也想入選參賽,因為這是很大的榮譽。
保羅以哥林多人熟悉的「地峽運動會」(參背景資料)的運動項目賽跑、拳擊、冠冕等作比喻,鼓勵他們以爭取參與「地峽運動會」的健兒的決心,爭取神那不能朽壞的獎賞。
第十章
10:1-13
保羅以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在雲柱帶領下經過紅海,在水中經過像是受洗般歸了摩西,從埃及為奴之家及追兵下得救了。但他們沒有馬上能進入應許之地,反而因為埋怨(10:10)、試探主(10:9)、姦淫(10:8)、拜偶像(10:7)等一一的死在曠野。保羅以此提醒門徒,不要以為自己已得救了便放鬆了,甚至貪戀惡事(10:6),因為舊約記載這些事就是要警戒我們(10:6、11),叫我們謹慎免得跌倒(10:12),因為神不會讓我們受一些不能應付的試探(10:13)。
有關聖經(二):我們是屬於新約的基督徒,為什麼還要看舊約聖經呢?
10:3-4
「跟隨著他們的靈磐石」:舊約記載了以色列人兩次從磐石中得水喝(旅程起始:出17:1-7;旅程接近完結:民20:2-13)。猶太拉比釋經時相信這磐石一直在以色列曠野的旅程中一直跟隨他們。保羅就著這流行的理解將這磐石視為基督的同在。
10:7
《中文NET》
「玩耍」。可指偶像或性遊戲。原文這字只是「玩耍」,但文理有此意。引用出埃及記32:6。
10:8
《中文NET》
事件記載在民數記25:1-9。
10:9
《中文NET》
事件記載在民數記21:5-9。
10:10
《中文NET》
「滅命的天使」(destroying angel)。原文ὀλοθρευτῆς作「滅命者」(the destroyer)。根據舊約的經文這是天使執行聖裁。天使也可能是撒但。本段事蹟記載在民數記16:41-50。
10:13
見:申8:2-6
10:14-22
雖然之前曾說有知識、良心強的可以吃祭偶像的肉,但保羅提醒哥林多門徒不要參加祭偶像的筵席(10:21),因為那是拜偶像,是祭鬼(10:20),是惹怒神的(10:22)。
10:22
《中文NET》
「我們比他更有能力嗎」或作「我們不比他更有能力吧!是嗎?」希臘文這種問話語氣要求的是負面的答案。
10:23-24
保羅重提哥林多人的口號(6:12)「凡事都可行」,但保羅提醒這些事(如吃祭偶像的肉)不都有益處,不都造就別人。門徒不應只考慮自己的自由和權利,而是要考慮別人的益處(保羅自己也沒有運用自己使徒的權利)。
10:25-33
他鼓勵門徒市場上所賣的不需要問「是否祭過偶像」就放心吃吧,免得有些良心敏感的會因此受影響。因為所有的東西不是屬偶像而是屬於主的(詩24:1;50:12;89:11)。不信的人請你吃飯也不要問隨意吃。但如果不信的人對你說這是祭過偶像的物,就為了那人的良心(基督徒不拜偶像)而不吃。雖然本來你吃是無妨,自己的良心也沒有愧,但為了別人的良心而限制自己的自由。因為人最重要是榮耀神(10:31),也不要叫人跌倒(10:32),所以該像保羅一樣凡事考慮別人的益處,希望使別人得救(10:33)。
第十一章
11:1
保羅鼓勵哥林多門徒效法他(像是他為了別人的益處而限制自己的自由),當然他也是從基督所學來的。
11:3
《中文NET》
「男人是女人的頭」(the man is the head of a woman)。原文「男」和「女」兩字可譯作「丈夫」和「妻子」,故可譯作「丈夫是妻子的頭」(the husband is the head of his wife)。NAB、TEV、NRSV及NLT諸英譯本採用「丈夫」「妻子」的譯法。
11:2-15
林前11:2-16:「女人蒙頭就如剃了頭髮一樣」、「 為天使的緣故」是什麼意思?
11:16
保羅期望哥林多教會遵守他所教訓他們的,教會應該有一定的秩序和規範。
11:17-34
早期教會聚會時會有愛筵(love feast)(猶1:12),會一起吃飯再領聖餐。這裡反映那時哥林多教會在愛筵上的分裂,就是富有的人吃得豐富甚至醉酒(11:21),但另一些貧窮的人卻飢餓(11:21-22),富人沒有和窮人分享(也許這讓飢餓的拿聖餐的餅和酒來充肌),完全和聖餐背後反映基督的愛相違背。所以保羅再次重申聖餐的意義(11:23-26),並提醒他們吃的時候要省察自己,不要只看這只是普通的餅和酒,而忘了這是為了紀念主的死而設的,免得招來審判(11:27-32)。所以提醒他們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11:33),餓的人自己在家先吃(11:34)。
11:30
《中文NET》
「死」。原文κοιμάω (koimaō) 一字直譯作「睡」。聖經通常用作信徒的「死亡」。
第十二章
12:3
看來有些聲稱有屬靈恩賜是方言或預言的,胡亂的說話,但保羅教他們從說話的內容可知道,被神的靈感動的說話是會高舉耶穌而不是詛咒耶穌的。
12:4-11
從往後的經文可看出,哥林多教會的人很高舉當中有聖靈所賜神蹟般恩賜的人,保羅特別提及「說方言」的恩賜,看來是他們中間最欣賞的(留意13:1、8;14:2、4、6、13-14、16、18、19、22-24、26-27、39),這讓教會中間有比較,並且視那些擁有這些「神蹟性」的恩賜的人特別屬靈,讓有的人自大,沒有的人自卑(這恰巧和現代的靈恩運動相似,視「說方言」為屬靈表徵並需要追求的恩賜)。但保羅說明所有的恩賜的來源是聖靈,並且是聖靈隨自己的旨意分給人(12:11)。所以,有的並不需自誇,沒有的也不代表他不夠屬靈。並且這一切都是為了使人得益處(12:7),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耀。
今天的信徒還能作出說預言、趕鬼、治病、說方言等神蹟的聖靈恩賜(miraculous gifts)嗎?
12:10
林前12:10:「辨別諸靈」這聖靈恩賜指的是什麼?「先知講道」又是什麼?
12:12-31
保羅再以教會為身體作比喻,無論是猶太和外邦人(不論種族)、為奴和自主的(不論社會階層),都是從一位聖靈受洗成為身體一部份,並共享聖靈的恩賜(12:13)。所以不用比較大家的恩賜,因為沒可能所有都是一樣的,肢體中每一部分都是重要的,軟弱的、受苦的更需要被照顧(12:23-24)。並且不是每一個都是行異能的。但有一更大的恩賜,最妙的道保羅想他們追求,那就是愛心。
第十三章
13:1-3
試想那時的哥林多教會中有恩賜的會說「我用不著你」,無恩賜的可能都會覺得傷害或自卑(12:21),「用不著我」,「我都係沒用」有我無我都無分別。雖然今天沒有了神蹟的屬靈恩賜,但無變的還是各人還是有不同的恩賜。但保羅指出最重要的恩賜,而且是人人都可以追求的就是愛心。這裡指出先指曾提及的恩賜(有些是神蹟性的,有些是非神蹟性的)說方言(12:10)、知識(12:8)、先知講道(12:10)、信心(12:9)、付出(12:28),若沒有愛心並存是沒有用的。留意保羅第一所舉的例就是「說方言」。另外,這裡說人可以付出所有但卻沒有愛?當只是人做我做,或者所有做的事都是人家叫你做,或只當是責任的,就會有這樣的情況,即使在一些家庭中也屢見不鮮。
13:4
「不嫉妒」:因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而產生的忌恨
「自誇」:因自己有而別人無的東西而產生的驕傲
這情況反映在哥林多教會諸多的比較,特別是各人有什麼恩賜的比較上。這正是反映了愛的缺乏。
13:5
「不做害羞的事」:《新譯本》「不作失禮的事」、《新漢語》「不做不合體統的事」。對外,不作影響、傷害別人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對內,不只計較自己的好處。
這是反映在他們如何看待聖餐或祭偶像之肉上(8:9、11:22)。
「不輕易發怒」:不容易被人惹怒
「不計算人的惡」:不算計別人的過錯
動不動就和弟兄鬧上法庭,是否就是這個的相反?(6:7)
13: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為什麼令你開心?真理?不義?這和愛有什麼關係?他們對收了繼母的人(5:1)、分門結黨、告弟兄上法庭不處理。卻容許人欺負軟弱、貧窮的信徒,這就與此相違了。
13:7
不知道哥林多教會聽到這個愛的定義有如何的感受,會有如何的反省。但看來他們還不明白,所以才有哥林多後書的出現。
13:8-13
保羅提及所有的恩賜終會停止,但愛卻是永不止息的。這裡有關愛的全是動詞,可以做在別人身上的,不管你懂不必懂。我們要追求這些愛的特質,去愛別人。
第十四章
14:1
恩賜與愛沒有衝突,反而愛能淨化你的恩賜。保羅沒有否定他們對屬靈恩賜的追求,但卻希望他們追求能造就更多人的「先知講道」(直譯:說預言)的恩賜。
有關先知講道:
林前12:10:「辨別諸靈」這聖靈恩賜指的是什麼?「先知講道」又是什麼?
14:2-6
「說方言」:是一種神蹟性的屬靈恩賜,擁有者能在沒有學習的情形下懂得說另一種的語言(徒2:6、8、11;10:46)。顯然那有說方言之能的人並不是突然學懂了那語言,因為他自己也不能將自己說的「方言」翻譯出來,而要靠有翻方言能力的人才行,所以保羅叫說方言的祈求自己翻方言的恩賜(14:13),証明這恩賜運用時,那人都聽不懂自己說的方言的內容(否則為何自己不能翻譯?),所以保羅說他若用方言禱告,是他的靈在禱告,理智卻沒有效果(14:14)。而如果沒有人能翻出自己說的方言的話,那就像說奧祕一樣,因為無人聽得懂(14:2),也就不能造就聽不懂的人了(14:6)。雖然「說方言」那人聽不懂自己所說的,但他們能操控自己運用這恩賜與否(14:15、19、28、32、39-40)。那「說方言」如何能造就自己?可能他能藉此看到聖靈的恩賜在自己身上,也可能因此讓他可以將福音傳給言語不通的外族人,這也是說方言恩賜最大的功能,是給不信的外邦人作標記(14:22)。
徒2:4、10:46、19:6:「說方言」(Speak in tongues)是指什麼?是指人間的語言還是天使的話語(林前13:1)呢?(製作中)
14:7-11
從這裡可知「方言」也是人的一種語言(14:10-11),而不是沒有意思的發音(15:7-9),這正是現代靈恩運動的「說方言」與初代教會有所不同的現象。
14:19
初代教會時的說方言的恩賜是按得恩賜者的旨意而行的,不會陷入瘋狂或不能自控隨意說話的狀態。
14:20
按上文下理,這裡保羅提醒他們不要像小孩子般拿「說方言」的恩賜來賣弄炫耀。
14:27
這裡可看出哥林多教會有「說方言」神蹟恩賜的人超過三人,所以保羅讚他們在恩賜上一無所缺並不是恭維說話(1:7)。
14:34
在11:2-16中提及婦女似乎在教會中可以禱告和說預言,那麼如何與這節中叫她們閉口的教導相容呢(提前 2:8,2:11-12)?筆者認為最合理的解釋是婦女在男女混合的聚會中應該閉口讓男人帶領,但在只有婦女的情況下她們能出來帶領禱告或講道。經文中也有不同婦女帶領婦女、或婦女聚會的例子(出15:20-21;徒16:13)。
以下則是《中文NET》的註釋:
《中文NET》
「婦女」或作「妻子」。希臘文是同一個字。14:35提到「丈夫」,故這些是教會中「作妻子的人」。但在提到教會聚會的場合裏,譯作「婦女」較為合適。(參11:2-16;提前2:9-15。)
「不准她們說話」。根據11:2-16,婦女在教會中可以禱告和說預言,本處的「不准說話」似乎不是絕對不許發言。因此有兩種解釋:(1) 如提摩太前書第2章所說,不准婦女擔任權威性的教導;(2) 比較好的建議是與第29節所論的有關先知話語的評估。保羅是說婦女在這種的「慎思明辯」中不要開口,因為這樣的發問是侵犯了舊約規定的男性領導權(參創2:18)。
第十五章
15:1
保羅在這章講述福音的本質,也包括有關復活的重要性的討論。
15:2-4
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持守他所傳的信息,否則就是徒然相信。保羅曾領受這信息(15:3)並再傳開。這幾句說話可能是信徒中間最早的信條(creed):就是基督按舊約聖經所預言的為人的罪而死、埋葬,並按舊約聖經預言的在第三天復活。福音的本質是敍述耶穌/神為人所做的事。
15:5
耶穌何時先顯給磯法(彼得)看?路加福音24:34提及耶穌好像曾先向西門彼得顯現。
15:6
保羅說耶穌的復活是有大量的目擊証人,並且在那時代那些目擊証人有很多還在生。
《中文NET》
「睡」或作「死」。原文κοιμάω (koimaō) 一字直譯作「睡」。聖經通常用作信徒的「死亡」。這字的用法特別強調復活的盼望,信徒有一日要從「死」中醒過來。
15:7
這雅各該是指耶穌弟弟,後來成為教會領袖人物的雅各(太13:55;徒12:17、15:13、21:18;加1:19、2:12;雅1:1、猶1:1)。
15:10-11
保羅說他格外勞苦是神的恩典,但他所傳的和其餘的使徒沒有不一樣。
15:12-17
哥林多教會中流傳異端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保羅很認真的處理。
15:18
如果沒有復活,基督徒的死就不是「睡了」(睡了暗示會醒來),而是真正的滅亡。
15:20
耶穌被稱為首先/初熟的復活(徒26:23;林前15:20、23;西1:18;啟1:4),因為他的復活和其他福音書記載的不同,耶穌的復活後不能再死。
15:24
「執政的、掌權的、有權能的」:指的是魔鬼與它差役的權勢(羅:38;林前5:24;弗1:21、2:2、3:10、6:12;西1:16、2:10、2:15;來2:14)。
15:27
見:詩8:6
15:29
林前15:29中的「為死人受洗」該如何理解?
15:32
見:賽22:13; 56:12
15:33
保羅引用一流行的希臘成語來說明要小心擇友,我們朋友的品行如何、他們的信念如何絕對會影響我們的生命。
《中文NET》
「損友能敗壞善品」。希臘成語,如「近墨者黑」。引用自希臘詩人門安德(Menander)作品《泰阿斯》(Thais)。
(HCSB Strong’s) A quotation from the poet Menander, Thais, 218
15:34
可能哥林多教會中真的有人以「沒有復活」為犯罪的藉口,但保羅提醒他們要醒悟為善,不要犯罪。
15:35-58
保羅這裡解答他想像別人會問的問題,就是復活的形體和以往的肉體就何分別?分別是復活後的肉體是不朽壞的(15:42)、榮耀的(15:43)、強壯的(15:43)、屬靈的(15:44),就像耶穌復活後的身體的轉變。因為復活,死亡的權勢被廢掉。保羅將律法、罪、死亡的勢力連為一體,但最後我們能藉著主耶穌得勝,因此今世在主裡的勞苦並不是徒然的(15:58)。
15:45
《中文NET》
「有靈的活人」或作「活着的靈魂」。引用創世記2:7。
15:51
這裡的「睡」跟前面的「睡」也是指「死亡」。
第十六章
16:1
那時有大饑荒,門徒決定向眾教會籌集金錢幫助在耶路撒冷的門徒(徒11:28-29)。
16:2
門徒最常在七日的第一日聚會(徒20:7),因為猶太人會在安息日(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路4:16、6:16、13:14;徒13:14、13:42、18:4)到會堂。
16:5-7
這是保羅本來探訪哥林多的計劃,後來因事要改變計劃(林後1:15-16),最後的情況是他從以弗所到馬其頓再到哥林多,回到馬其頓再直接回耶路撒冷(徒19:21、徒20:3)。
(圖片來源:BiblePoint)
16:8
這裡顯示《哥林多前書》是在以弗所寫的。
16:12
亞波羅為什麼不願意回哥林多?是否他知道哥林多教會在將他和保羅比較(1:12、3:4-6、3:22、4:6)?這裡看到亞波羅和保羅是同心的為福音,但沒有任何要爭取群眾支持的意思。
16:14
「所做的一切都要憑愛心而做」:這句總結了解決哥林多教會諸多問題的辦法。
16:17
可能就是司提法那、福徒拿都和亞該古等向保羅報告哥林多教會的情況,並帶來他們寫給保羅的信(7:1)。
16:21
那時流行請人代筆寫信,但問安部分則由保羅自己親筆書寫。
若你有其他有關聖經或信仰的問題,可按這裡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