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將提供有關《羅馬書》的研經資料,沒有註明出處的是筆者的註釋,並會不時作出更新:(最後更新日期:2018年4月26日)

羅馬書整卷書的簡介(來源:The Bible Project)

第一部分:1章至4章(有中文字幕)

第二部分:5章至16章(有中文字幕)

背景資料

F0F74D7D-15BC-4228-9364-5809A8799C5604B0BC61-2401-4964-9A6E-196064C464C071224A10-A77D-4DF7-8048-1203A347F85ABFE0B215-ECE3-4E5B-8504-5ADBAA848A28
(圖片修改自:BiblePoint)

羅馬書寫作目的

  • 處理羅馬教會的屬靈問題,特別是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中的不合一。解釋神的計劃如何藉基督的福音使猶太人和外邦人成為合一的信仰群體,教導他們如何看待律法,以愛去化解外邦人和猶太人於文化和傳統的差異。
  • 交待保羅接下來的傳道計劃,希望得到羅馬教會接待和支持。

為什麼保羅想去探訪羅馬?

「保羅有自己對傳道工作的想法和個人的決心,就是將福音傳到西班牙去(15:20,23)。而保羅一直想和羅馬教會有些交往(15:24),想將一些屬靈恩賜分給羅馬教會的信徒(1:11-12)以堅固他們。所以他寫信預先將他的計劃告訴給羅馬教會,希望會獲得他們的接待並支持他到西班牙的傳道工作(15:24)」

詳情:可以參考:有關神的旨意(三):我該如何計劃?參考保羅的決策過程

第一章

1:1-7
這首7節的經文在原文中屬於同一句。相比起保羅寫的其他書信(如林前1:1-2;林後1:2;腓1:1),這信起首的介紹明顯長得多。原因是羅馬教會並不是保羅所建立的,並且他亦未曾到訪過他們,所以他有需要向在羅馬教會但熟悉他的門徒介紹自己,如果我們留意到羅馬教會中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間的張力,會更明白保羅的遣詞用字。他提醒外邦信徒基督是從舊約先知所應許,按肉體是大衛的後裔-猶太人(1:3),但也是神叫他從死裏復活為了將福音傳給萬國-外邦人(1:5)。他也特別提到他蒙召作為使徒,讓羅馬教會知道他從神而來的權柄,提醒他們也和自己一樣屬於為神所愛,蒙召作聖徒的一家人(1:7)。
188992FE-EBAD-4147-8D93-AA441380FD86

《中文NET》
「基督耶穌」或作「耶穌基督」。各譯本採用不同次序,意義上完全一致,只是保羅愛用「基督耶穌」的稱號,尤其是在羅馬書、加拉太書和腓立比書。保羅在後期的書信都用此稱號作開頭的問安。

「僕人」或作「奴僕」,如舊日的家奴,受契約規定屬於家主的人。舊約中「神的僕人」的稱呼是尊榮的銜頭,當時全以色列國統稱為神的僕人(賽43:10),但經常用於舊約有名人物如摩西(書14:7)、大衛(詩89:3;撒下7:5, 8),和以利亞(王下10:10),這些都稱為「神的僕人」。

「奉召為使徒」或作「為奉召的使徒」。

「神的福音」( the gospel of God)。可譯作:(1) 神帶來的福音;或 (2) 有關神的福音。文法上兩種譯法皆通。這相關用語可能是故意的,神帶來的福音就是關於神自己的福音。根據第2節的描述,本處譯作「神帶來的福音」似較合適。

「按肉體」。特指耶穌地上的生命,強調肉體的軟弱。這句表明了耶穌不僅是人,否則只說耶穌是大衛的後裔就足夠了。

1:9-15
保羅提到對羅馬教會的欣賞和關心,並且他曾屢次計劃到訪羅馬(1:13),想將一些屬靈恩賜(可能特指行神蹟的屬靈恩賜)分給他們(1:11),並在交接中互相鼓勵(1:12),也能幫一些羅馬人作門徒(1:13-15)。

今天的信徒還能作出說預言、趕鬼、治病、說方言等神蹟的聖靈恩賜(miraculous gifts)嗎?

1:16-17
這兩節是本書的主旨:福音是神的大能臨到不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希臘人),叫他們也可以因信基督而稱義。稍後這卷書會有很多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對比,正正解決他們對此的疑惑並化解教會中間的紛爭。

1:18-32
這裡指出眾人的問題,就是不將神當為神或感謝神所賜予的(1:21)。反倒將不是神的偶像當為神(1:23),結果就因此跌入種種的罪中,最後也會招致神的審判。

每個人都在敬拜一些東西,如果不是真神,就是假神(如金錢(馬克思)、權力(尼采)、性(佛洛伊德)等)。

1:26-27
有關同性戀與信仰的問題

第二章

2:1-11
保羅這一番話的對象是誰?當保羅在上一章末提及不信神的人跌入種㮔的罪中,可能讓教會一些門徒開始沾沾自喜。但馬上保羅就挑戰他們,即使你相信神,但卻行那些不信神的人所犯的罪,難道認為因此能逃脫神的審判嗎(1:1-3)?神的恩慈、寬容、忍耐目的是領人悔改而不是縱容(1:4-11),不論是猶太人和外邦人(希臘人是泛指一切非猶太人)神也不會偏待。

2:12-16
所以教會中無論是猶太或是外邦信徒,神亦沒有偏待。首先,保羅提出沒有律法(指舊約中的律法)的外邦人,神給他們的良心就是外邦人的律法,並且神有天會審判人隱藏的事,顯明他們有否違背良心行事。良心指引人離開罪,但良心能被罪令之剛硬(林前8:7;提前1:19、4:2),但耶穌的血和受洗能清潔我們的良心(來9:14;彼前3:21)。

未曾聽過福音的人會得救嗎?

2:17-29
相比起沒有舊約律法的外邦人,有神的律法的猶太人更無可推諉,保羅提醒猶太門徒不要輕看沒有律法的外邦人,因為藉聖靈而心志改變跟從神的才是真猶太人(2:26-29)。

要留意保羅沒有叫猶太人不需要跟從舊約的律法,他自己也是一個守舊約律法的猶太人。

2:26
外邦人不受割禮,但仍能遵守律法的要求?可見舊約的律法的道德原則仍能適用,當公元70年聖殿被毀後,即使是猶太人也不能再遵行有關獻祭與潔淨的法則了。

我們今天還需要遵守舊約的誡命嗎?

第三章

3:1-8
在前章挑戰完猶太人的罪後,保羅講出猶太信徒可能有的問題:「猶太人有甚麼比別人強呢?割禮有甚麼益處嗎?」。保羅指出猶太人有神的聖言交託給他們,就是整部舊約(羅15:4),並且猶太人的背信(環球聖經譯本的譯法)不會廢掉神的信實,神本想透過以色列人祝福萬國(創12:3、22:18、26:4;出19:6),只是以色列人背棄了祂。

3:9-20
指出不論是猶太人還是外邦人也在罪惡之下,沒有人能憑行律法稱義(3:19),律法的目的本是叫人知道罪(3:20)。

3:12
引用了詩14:1-3

3:13
引用了詩5:9;詩140:3

3:14
引用了詩10:7

3:15-17
引用了賽59:7-8

3:18
引用了詩36:1

3:21-31
保羅解釋因著信不論是猶太和外邦人都可以得著基督耶穌的救贖和稱義。

3:25
《中文NET》
神定意展示耶穌的死22為施恩的寶座23,使凡信的都可以近前;這就顯明了 神的義,因為 神用忍耐的心,寬容人以前所犯的罪;

22 「神定意展示耶穌的死」或作「神公開展示耶穌的死」。「耶穌的死」原文作「耶穌的血」,通常譯作「挽回祭」──耶穌在十字架所流的血成了代贖的祭。這翻譯解釋了以血為祭的意思,卻沒有引出代贖地點上的更換。接下保羅立刻從耶穌是救贖的地點,說到耶穌也是救贖的祭物。本處的翻譯「神展示耶穌的死為施恩的寶座」,用意是引出救贖的地點,血就代表了死亡。譯者必須指出本節有多種的譯法,這裏只是提供參考。

23 「施恩座」(the mercy seat)。原文作ἱλαστήριον (hilastērion) 可作「神向罪息怒之處」(place of satisfaction)。一般譯為「施恩座」,也就是約櫃(ark)的蓋,舊約時代在贖罪日(Day of Atonement)灑血在其上的地方。「施恩座」這名稱只用在希伯來書9:5一處,形容至聖所內的祭壇和約櫃。保羅在說神展示了耶穌為施恩座──蔽罪的地方,直接引用約櫃的遮蓋為施恩座。

第四章

4:3
保羅引舊約經文証明亞伯拉罕是因他的信才稱義(創15:6)

「算為義」(ἐλογίσθη αὐτῷ εἰς δικαιοσύνην):本章出現了11次(3,4,5,6,8,9,10,11,22,23,24);是商業上的用詞:「算帳」、「清還」。《NET》”credited to him as righteousness”;《ESV》: “was counted to him as righteousness”;《環球聖經譯本》、《和合本》、《和修》、《新譯》「算為他的義」;

4:6-8
以大衛詩篇作論點(詩篇32:1-2),指被神「算為」無罪的為有福。換言之,舊約早預告了神會藉信稱人為義。

4:9-10
辯證亞伯拉罕未遵行命令之前(未受割禮),就已經因信被算為義。這証明了沒有受割禮的外邦人也能同樣藉信而稱義。

4:11
但亞伯拉罕的信沒有廢掉了他的順服,反而因為他信才執行神所吩咐的(割禮)。信徒也是因信基督才悔改與受洗,不是因為他們悔改與受洗賺取了恩典,而是他的信隨之而來的行動印證了他的信(雅2:14-16)。

4:16-18
應許不只是臨到屬乎律法的人,因為耶和華曾應許亞伯拉罕要作「多國的父」(創17:5)。效法他信心的人便是他的後裔,不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

4:23-25
保羅說「算他為義」不但在亞伯拉罕的信心上實現,也為所有信神使基督耶穌從死裡復活,為了他們過犯死而復活的人。

第五章

5:1
《中文NET》
大部份學者認為5:1是全書第二大段的開始。

5:5
《中文NET》
「神的愛」或作「對神的愛」。全句可解釋為「藉着賜給我們的聖靈,我們心中湧出對神的愛,這愛是從神而來的。」

「澆灌」。舊約中「聖靈澆灌」的背景,參以賽亞書32:15及約珥書2:28-29。

5:9
σωθησόμεθα διʼ αὐτοῦ ἀπὸ τῆς ὀργῆς
「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原文「免去」是將來式“will save from the wrath(of God)” 我們不是現在已經被拯救,因為神的忿怒要在末日時才來,但那時因著基督的血我們便能被拯救。「神的忿怒」,原文並沒有「神的」,但從上文下理可以推理出來,這亦是所有中譯本也有加「神的」原因,但保羅可能只想讀者將焦點放在神的愛(5:8)藉基督的血讓我們免除「那忿怒」(the wrath)而沒有特別指明是「神的」忿怒。

5:10-11
但我們也不能因為神的愛而忘了神的忿怒,因為神的忿怒也是源自祂的愛。祂不會想讓罪繼續呑噬人,也要為受壓制、被傷害的人伸張正義。如果我們不選擇藉神兒子的死與神和好,我們因罪便成為神的仇敵,但恩典卻是讓我們可以作神的兒女。

5:12-21
這裡比較基督與亞當,說明基督是「新亞當」,先前的亞當違背了神的命令,但基督卻是完全的亞當,「亞當」的希伯來文其實就是「人」的意思。這裡指明亞當預表了後來所有的人(5:14),因所有人都像亞當一樣悖逆、犯罪(5:12「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所以,這裡不是指後來的人繼承了亞當犯的罪(這看法稱作「原罪」(original sins)),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效法了亞當的悖逆而讓罪和死在我們身上作王(5:21)。但同樣因著基督的無罪和順服,我們也可藉跟隨「新亞當」也讓恩典藉著基督的義在我們身上作王。

第六章

6:1-14
請參考筆者的神學文章: 有關受洗(一):羅馬書六章1-14的釋經

6:15-22
前面保羅處理了「犯更多的罪讓恩典顯多」謬論,現在討論的是受洗經歷基督釘十架、死、埋葬後的門徒,雖然「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6:14),但恩典並不是信徒犯罪的藉口,他們以往曾是罪的奴僕(6:17-20;約8:34),但藉著洗禮歸入基督的死,他們是脫離了罪的轄制(6:7、6:18)。但應該藉著順從神而作義的奴僕。這裡說明人只能作罪或是作神/義的奴僕,並不是自以為可以不在任何影響之下。保羅鼓勵信徒作神的奴僕,因為他們曾以為自由的舊有生命,正是今日他們看為可恥的(6:21),並且作神的奴僕的能有成聖的果子、永生的結局。

6:23
《環球聖經譯本》:「因為罪給人的報酬是死亡,神的恩賜卻是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的永生。」。「報酬」是做了一些事所應得的,「恩賜」卻是由於給予者的慷慨才有的。我們犯罪本應得的死,卻因為神的愛而能藉耶穌得永生。「我們沒有得到應得的,卻得到自己不應擁有的」。

第七章

7:1-6
保羅分析在恩典之下的生命和在律法以下的分別。這段說話的對象是誰?只是猶太人嗎?但前述外邦人雖沒有耶和華的律法的頒佈,但良心卻執行了律法的功用(2:15),顯明這一段並不是單針對猶太人,並且即使外邦人的良心能提醒他們是非,不代表他們就能順著良心去作,這是所有人的共同掙扎(7:7-24)。

這裡提及在基督裡的人不再被律法約束,就像婦人的丈夫死了,就在這段婚姻關係中得釋放。再次重申舊人需要死去(前章說明這是透過受洗:羅6:3-4;約3:3-8),舊人是屬肉體的(7:5)受律法管束的,但耶穌的死令我們對律法也是死了,現在是按著聖靈而活卻不是透過遵行律法而活。

7:7-13
7:5提到律法讓屬肉體的我們產生犯罪惡慾,那麼是否代表律法是罪?這裡形容罪像是一個力量藉著誡命引誘人跌倒,因為律法的功能是為罪定義,人本應遵從神良善、公義的律法,但律法的來到反而引誘人的反叛,這才是罪的可怕。就像亞當、夏娃的故事中的蛇,引誘他們去反叛神;罪亦是一股惡勢力去誘惑人犯罪。

7:7-25
《中文NET》
羅馬書7:7-25節的「我」引起許多的爭論。保羅究竟是說 (1) 自己和其他的基督徒;或 (2) 自己的過去,身為猶太人未做基督徒以先在罪和律法中的掙扎(因此向郷親猶太人說話);或 (3) 以自己是亞當後裔的身份說話,反映出亞當的經歷,這就和猶太人及外邦人都有關(所有人)?以上觀點各有理由,也各有問題。將本段看作保羅自述過去的主要觀點是:全段中完全沒有提到聖靈在掙扎中的賜力。8:1開始提到與罪掙扎問題的答案(8:4-6, 9)。

「不可貪心」:十誡之一。引用出20:17;申5:21。

7:14-25
這裡提到人內心的爭戰,即使心靈願意跟從神的律,但肉體卻是軟弱(7:21;太26:41;可14:38)。這看出有一場屬靈的爭戰在進行中,人不能靠自己打勝,而只能靠聖靈,這是及後保羅會提及的。

第八章

8:1-2
人在什麼時開始在基督耶穌裏?什麼時候人從罪和死的律中得到釋放?如果一直跟隨著保羅的立論,就知道是在人因信受洗歸入基督的死時開始的(6:3-4),並且這讓人的舊有肉體死了(6:7),也不再在律法以下了(7:1)。

8:3-8
舊人的生命是隨從肉體的,那時罪在我們身上作王(6:12)。但與基督同死同活的人卻是隨從聖靈而活的。留意的是即使人信而受洗歸入基督的死,只是讓人脫離了罪的奴役(6:17;8:7),能開始作體貼聖靈的事(8:5-6),但並不代表人不能再犯罪或失去了自己的意志。

8:9
只是屬基督的人有神的靈在裡頭,是在受洗時所領受的(徒2:38),這聖靈是我們屬基督與否的憑據(8:9;林前12:13;林後1:22、5:5;弗1:13-14)。

8:12-16
這裡是說基督徒(一直指的是受洗歸入基督的人)因為已經不再是罪的奴僕,就不要繼續體貼肉體犯罪,反倒應該順著所領受的聖靈而將身體的惡行治死。並且順著聖靈所領受的不是奴僕的靈而是兒子的靈,可以藉此像主耶穌一樣稱呼神為父(8:15;路10:21)。順著聖靈而活也印證他是神的兒女(8:16)。

8:17-25
這裡的苦是指什麼呢(8:18)?和基督一同受苦代表什麼(8:17)?除了這世上的苦難,基督為了人的罪而受苦(彼前3:18),上文亦提及過面對肉體私慾的爭戰,這裡亦指出受造之物一同在敗壞的轄制下(8:20)。信徒要完全成為真正神的兒女還要等待他們身體得到救贖的時間(8:23),那就是榮耀的時間,會得到不朽壞屬天/屬靈的身體的時間(6:5;林前15:42-44)。而這等待的階段有聖靈帶領我們祈禱(8:26),引領我們作體貼神的事(8:27)。

8:36
見:詩44:22

8:38
「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林前15:24;弗1:21、2:2、6:12;西1:16、2:10、2:15)是指向屬靈的惡勢力,如惡魔與其差役(特別是弗6:12)。我們要知道還有眼看不見的屬靈爭戰需要面對,但神和耶穌在我們那一邊(8:33-34)

8:31-39
這裡指出無論是外在的患難及內在的屬靈爭戰也不能令我們和基督的愛隔絕。

第九章

9:1
《中文NET》
羅馬書9:1-11:36:這三章是全書最難解釋,也是引起最多的爭議。難題之一是以色列和教會的關係,尤其在以色列的揀選上的性質與範圍。文風上有的認為是辯論式,與當代哲學門派間的辯議相仿。有的認為與以色列被擄時期文學相仿。

9:1-5
保羅表達了他對以色列人同胞(猶太人)的感情,開始解釋以色列人不接受基督是經文早預示了的,並且因為他們的不順服,福音卻因此傳給外邦(徒13:46;徒28:17-29)。並且這些接受神的呼召的人不論是猶太還是外邦人則成為一個新的信仰群體、神的子民。

9:6-13
這裡嘗試解釋為什麼以色列中人接受基督的人那麼少。首先,保羅說憑肉身所生的並不是真以色列人(8:6),就像以實瑪利雖然也是亞伯拉罕肉身所生的兒子,但神的應許是在以撒的後裔身上(創17:19)。而這應許也在以撒的小兒子雅各(以色列)身上實現(創25:23)。

9:12
見:創25:23

9:13
見:瑪1:2-3

「愛這個、惡那個」是希伯來文化對「比較喜歡」的表達,不是指真的厭惡其中一人,而是神㨂選了雅各(以色列)一脈來將祝福帶給萬國(雖然以色列失敗了,直至耶穌的出生這應許才實現),可參考:

路 14:26:為什麼耶穌要作門徒的人「恨」自己的父母、兒女?祂是要我們六親不認嗎?

9:15
見:出33:19

羅9:15:「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是否代表神隨意預定人能得救如否?(製作中)

徒13:48:「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是否指神預定了一個人信或不信?

9:17
見:出9:16

9:18
出4:21:如何去理解「神使法老的心剛硬」?

9:20
見:賽29:16、45:9

9:22-24
「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8:22)是指誰?為什麼神要忍耐寬容他們?「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8:23)又指誰?8:24節和8:23是在原文中屬於同一句,8:24的「這器皿」就是指向「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而這些蒙憐憫的器皿就是神從猶太人和外邦人中所召來的(8:24)。保羅想帶出一個顛覆猶太人的想法,就是他們身為亞伯拉罕的後裔便自然的是神的子民(施洗約翰也同樣反對這想法:太3:5-10;路3:7-9),但事實上神不但呼召猶太人,也呼召外邦人歸向他(太28:19;可16:15;路2:10,30-32),而回應神的呼召的就是「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並且猶太人中有回應的人反而屬少數(8:27、29)。保羅這章引用了很多舊約聖經引證這不是新事,而是神預早已說明了的。

9:25
見:何2:23

9:28
見:賽10:22-23

9:29
見:賽1:9

9:31-33
本為神的子的以色列人為什麼會錯失了福音呢?這是因為他們追求自己的義(律法的義),靠的不是信心而是自己的行為,反而因此跌倒了(8:31-32)。

9:33
見:賽28:16;8:14

這磐石就是基督。以色列人不接納他外邦人卻要因此得救。(太21:33-45;可12:1-12;路20:9-18)

第十章

10:1-4
保羅心裡渴望,亦向神祈求以色列人的救恩。有些人解讀11:26「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為每一個以色列人有一天都會自動得救,那為什麼保羅要如此心痛(9:2-3),也要如此懇切祈求(10:1)?這裡解釋了為何以色列人不接受基督。

10:5
見:利18:5

10:6
見:申命記9:4;申命記30:12。

10:7
見:申30:13

10:8
見:申30:14

10:9-10
這兩節經文常被用來支持單憑認信(confess)就能得救,但這卻完全忽視了保羅前述有關受洗是歸入基督的過程(六章),和其他有關受洗、悔改經文的重要性(太28:19;可16:16;徒2:38、19:5、22:16;路5:32、13:3),主耶穌自己也曾說不是每一個稱他為主的人都能進天國而是要遵行神的旨意(太7:21)。當我們明白真正的信心是包含順服(悔改、受洗),就不會誤將這經文當作得救的唯一需要就是說出某些字句或禱告了(太15:8;可7:6)。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要誤以為因著我們認信、悔改、受洗為自己「賺取」救恩,因為經文清晰指示救恩是因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所帶來的。

10:11
見:賽28:16

10:12
保羅重申猶太人和外邦人沒有分別,都是藉著信靠同一位主基督而得救,所以他們中間不應再有紛爭、嫉妒與比較。

10:13-21
未曾聽過福音的人會得救嗎?

第十一章

11:3
見:王上19:10,14

11:4
見:王上19:18

11:1-6
以利亞曾覺得跟隨神不拜巴力的人只得他一個時(王上19:10、14), 神回話說他們當中還有七千人尚未向巴力屈膝。保羅以此說明以色列人也不見到沒有希望,他自己就是以色列人(猶太人)歸主的例子(11:1),所以還有一些猶太人是會回轉歸主的,特別是當他們看到外邦人得救的時候(11:11)。

「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保羅一直說神的恩典是從信而來的(羅4:16;5:2;徒15:11;弗2:8-9;腓1:29;彼前1:5、9),對耶穌基督的信心並不視為「行為」本身。

11:7-10
「唯有蒙揀選的人得著了;其餘的就成了頑梗不化的」、「神給他們昏迷的心」:誰是蒙㨂選的人?就是那一切相信的,不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1:16;3:22;4:3-5、16;5:1-2)。所以神不是隨意揀選一些人、也隨意棄絕一些人(這是加爾文主義者相信的「預定論」predestination),神揀選的就是那些選擇相信基督的人。至於那些故意不認識神的人,神就讓他們昏迷、剛硬,這是羅馬書第一章已提及的情況(羅1:20-24;1:28-32)。因為神對那些跌倒的人是嚴厲的(11:22)。

11:8
見:申29:4;賽29:10

11:9
見:詩69:22-23

11:18-24
這裡提醒外邦信徒也不要向猶太弟兄誇口,因為救恩是從亞伯拉罕的後裔開始的。並且他們是因為不信才給折下來(8:20),如果他們不是長久不信(8:23)仍要被接上。

今天的門徒我們也要警醒,常持守信心免得跌倒。

11:25-27
「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有些人理解這幾節為有一天以色列的所有人將會得救,甚至有人會以此為耶穌再來前的徵兆。但以前11:20、23節已說明,他們(以色列人)要最後相信才能得救,因為除基督以外,別無拯救(徒4:12),並且保羅之前在10:1表達了想以色列人得救的渴望(參考筆者於10:1的註釋),所以這裡「以色列全家」該單指以色列人中相信基督的人。

這段說話保羅是說當外邦人越來越多得救之後,心硬的以色列人將被刺激(11:11)而回轉得救。現在有一些稱為Messianic Jews的彌賽亞猶太人。他們行的是猶太人傳統,但同時接受耶穌就是那預言的彌賽亞(就是受膏者-基督的意思),也接受三位一體與新約聖經。聖經提及外邦人不需要成為猶太人才能作門徒,另一方面猶太人亦不需要拋棄傳統作外邦人,保羅的行事為人也是和猶太人一樣(因為他確實是猶太人)。外邦人和猶太人應該彼此尊重對方的文化(除了外邦人不能拜別神或道德鬆馳),這亦是羅馬書中要處理的狀況。我們外邦人應該祈禱有更多的猶太人能接受耶穌為彌賽亞(基督)而得救。

Who Are Messianic “Jews”?

Jews for Jesus

11:26
見:賽59:20-21

11:27
見:賽27:9;耶31:33-34

第十二章

12:1
「所以…」:指出接下來說的一切是基於保羅之前的討論的。總括而言,就是他們不再像以往作罪的奴僕,並且罪不能在他們的生命掌權,無論是外邦人還是猶太人都因信基督而稱義,應該順著聖靈過體貼聖靈的生活等等….「所以」,保羅對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有以下的勸勉。「活祭」:舊約的祭牲是要殺掉的,但新約的門徒卻是以自己的生活去取悅神。

《中文NET》
「活的……聖潔的……神所喜悅的」(alive…holy…pleasing to God)。以這些來形容信徒可以獻上的祭,就和舊約死的祭物作為強烈的對比。亦有人幽默地說:「活祭最大的問題是常常會在祭壇上溜掉。」

12:3
「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如果是在羅馬教會的處境,就是提醒外邦門徒與猶太門徒不要自高自大,看不起對方。

12:6-8
這裡提及不同的恩賜,有些是神蹟性的,如說預言,也有其餘不是神蹟性的如執事、教導、勸化、施捨等等。

今天的信徒還能作出說預言、趕鬼、治病、說方言等神蹟的聖靈恩賜(miraculous gifts)嗎?

林前12:10:「辨別諸靈」這聖靈恩賜指的是什麼?「先知講道」又是什麼?

12:19
見:申32:35。這是說明伸寃的權柄在神,不可自行報復。

12:20
見:箴25:21-22

羅12:20:「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是什麼意思?

第十三章

13:1-7
上章12:18提到要盡力與眾人和睦,這裡提及如何看待政府的權柄。這裡說明所有的權柄都是來自神(耶穌也是這樣跟彼拉多說:約19:11),他們的職位的功能就是賞善罰惡(羅13:3-4;彼前2:14)。歷史亦告訴我們無政府狀態對人民帶來更大的災難。所以,聖經提出除了因為信仰的緣故(被逼離棄信仰或犯神的誡命),信徒應該順服政府,為君王、官員祈求(提前2:1-2;多3:1-2;彼前2:13-17)。如果面對不公義的王(希律王、羅王皇帝),信徒的選擇是殉道(太23:34;徒15:26、20:24;啟12:11)或是逃走(太2:13、10:23、23:34;林後11:33)。

有關如何看待政府與教會的看法,可參考筆者的一篇文章:從聖經與早期教會歷史剖析信徒應否參與「佔領中環」

13:8
《ESV》:“Owe no one anything, except to love each other”
《環球聖經譯本》:「對任何人都不要虧欠任何東西,只是要彼此相愛如同欠債」

這裡提及不要欠人什麼(指債務?前述的納稅?),但卻像欠了對別人的愛而想歸還。如果對人凡事以愛來考量,就免除了很多的敵對和紛爭。

13:9
《中文NET》
「不可姦淫…」引用出埃及記20:13-15, 17;申命記5:17-19, 21

「愛人如己」:引用利未記19:18。

13:10
世人會以愛之名作傷害別人的事,但這裡提出愛是不會對其作惡事的。

13:12-14
這裡再次重申之前所說的不要放緃作體貼肉體的事,因為信徒已經成為新的人(羅7:5、25;羅8:9,12-14)。

第十四章

14:1-11
保羅在這裡處理羅馬教會的一些問題,相信是他在羅馬教會的朋友告訴他的(羅16)。這裡牽涉有些人基於信心的原因只吃蔬菜(不吃肉:14:2)、或守某些日子(16:6)。很可能這出現在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分歧,涉及如何看待祭過偶像的肉(林前8章),有些外邦人可能拜慣了偶像(林前8:7的狀況;另一可能是猶太人信徒對偶像很敏感),吃肉令他們良心有掙扎(因為那時市場上所賣的肉大都是祭過偶像的),所以他們寧願只吃蔬菜。但這個選擇讓這兩班人互相批評,可能一方批評另一方信心小,另一方則批評對方拜偶像。但保羅指出雙方吃與否,守一些節如否(可能是猶太人的節期)都是為了神,不需要因彼此的差異而輕看對方。

保羅提醒他們不要互相批評(14:10),只要為主而活不是為人而活(14:7-8),只有神才是審判者(14:10)。

14:5
《中文NET》
「有人看這日比那日為聖,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原文作「有人逐日判斷,有人全數判斷」。

14:11
見:賽45:23

14:13-23
這裡提及除了不可互相批評外,還不要勉強弟兄作一些違反信心的事(14:14)。你有信心吃祭過偶像的肉因為你深知偶像不算得什麼(14:22)沒問題,但你不要逼其他有疑惑的弟兄去做(14:23),因為這是叫他行違反良心的事(他的信心覺得吃祭過偶像的肉就如拜偶像一樣),就是罪,就是讓人跌倒(14:20)。保羅甚至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人即使自己有信念也不要令別人跌倒,自己也不再別人面前吃(林前8:13),這裡所說的也相同(14:21)。

這裡帶出信徒所行的事,不單止要符合神的道德原則,也要符合愛的原則,考慮所行的對別人包括信心的影響。

第十五章

15:1-3
這裡提出信心堅固的人不是應該看不起軟弱的人,反而應該分擔別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的造就別人。保羅舉出基督就是這種愛的榜樣。

15:3
見:詩69:9

15:4
這裡指的是舊約聖經並且它的作用。聖經並不是一本說明書或手冊讓我們跟著做,而是透過聖經中的人物的生命激勵和安慰我們。

有關聖經(二):我們是屬於新約的基督徒,為什麼還要看舊約聖經呢?

What is the Bible? (Bible Project) 有中文字幕

15:7-13
保羅提醒羅馬教會要彼此接納,不論是外邦信徒(15:9)還是猶太信徒(受割禮的:15:8)。現代教會也要面對不同種族的文化衝突(黑人白人),即使同一民族也會因為學歷、年齡、社會階層等不同而需要以愛去彼此接納。保羅引用了很多舊約聖經証明外邦人加入成為神的子民是舊約早預言了的。

15:9
見:詩18:49

15:10
見:申32:43

15:11
見:詩117:1

15:12
見:賽11:10

15:14-32
保羅在前面的篇幅處理過從羅馬信徒聽到羅馬教會的屬靈問題和需要後,開始將自己想將福音傳到西班牙的計劃告訴他們,並且想得著他們的接待及往後的支持(15:24)。保羅亦藉分享馬其頓與亞該亞(哥林多所在的省份)對耶路撒冷的猶太門徒的奉獻去鼓勵他們外邦信徒和猶太信徒該能彼此幫助。

有關神的旨意(三):我該如何計劃?參考保羅的決策過程

15:18
能使用聖靈所賜神蹟奇事的能力是保羅作為使徒的憑據。

今天的信徒還能作出說預言、趕鬼、治病、說方言等神蹟的聖靈恩賜(miraculous gifts)嗎?

15:21
見:賽52:15

第十六章

048A0EAB-7F25-4D80-8571-EB4E919D9E52.png
16:1
非比可能就是幫保羅帶信到羅馬教會的姊妹。堅革哩是哥林多的港口,位於薩羅尼克灣(Saronic Gulf)。這問安的名單十分長,可見保羅雖沒有建立和探訪個羅馬教會,但他認識很多在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很可能他就從這些人的聯絡中知道羅馬教會的屬靈需要,並在本書中分享他的信念。

《中文NET》
「女執事」。「執事」原文可作僕人。新約的使用可指教會執事的職份,或指教會同工。本處的「女執事」亦無例外。「僕人」也可譯為「傳道」。保羅在提摩太前書4:6稱提摩太(Timothy)為執事(今日用語他是牧師或傳道)。在歌羅西書1:7稱以巴弗(Epaphras)為執事(今日用語是同工)。

16:3
《中文NET》
「百基拉和亞居拉」(Prisca and Aquila)。參使徒行傳18:2, 18, 26;哥林多前書16:9;提摩太後書4:19。使徒行傳的作者稱「百基拉」(Priscilla),保羅稱「百基卡」(Prisca),是同一人。

16:5
「家中的教會」:這裡看出羅馬教會由許多家庭教會所組成。
《中文NET》
「亞西亞省」(Province of Asia)。是羅馬省份,約佔今日的小亞細亞(Asia Minor)西部及西南部的三份之一。本省位於弗呂家(Phrygia)和加拉太(Galatia)兩區之西。「省」字的加添是求與今日的亞洲有別。
「初結的果子」。指該區首批成為基督徒的。

16:7
《中文NET》
「安多尼古和猶尼亞」(Andronicus and Junia)。「猶尼亞」這名在希臘文中不多見,男性使用更為罕有。極可能安多尼古和猶尼亞是夫妻。

「他們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可解作他們有使徒的恩賜(沒有使徒的職份);也可解作使徒們都聽過他們的名聲。

16:16
《和合本》「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原文是“Greet one another with a holy kiss”(徒20:37;林前16:20;林後13:12;帖前5:26;彼前5:14)。

羅16:16:什麼是「聖潔的親吻」(Holy Kiss)?(製作中)

16:17-18
保羅似乎聽到羅馬教會中有些假教師或假門徒在其中,特意提醒他們。

16:22
「代筆寫信的德丟」:那時候流行找人代筆寫信,可能問安部份才親筆書寫(林前16:21;西4:18;帖後3:17;門1:19)

16:23
《新譯研讀本》
保羅寫此書信時,可能和該猶同住。此人大概就是林前1:14的該猶,也可能就是徒18:7的提多猶士都。徒19:22和提後4:20提及一個人名叫以拉都,但我們不知道兩處經文提到的是否同一人。較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位基督徒在哥林多城政府擔當如此吃重的職務。至於夸圖(括土),我們對他一無所知。有些抄本有第24節:「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與你們眾人同在。阿們。」

若你有其他有關聖經或信仰的問題,可按這裡發問